3月2日,韩国《韩国报》发表文章称,调查发现,去年中国从韩国进口较多的20种产品中,有13种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比一年前有所下降。 即使剩下的7种产品市场份额有所增加,中国的全球进口量也在减少,人们担心韩国产品在未来在中国的竞争力会下降。
近日,韩国国际交流协会国际研究所(KITA)发表了一份题为《中国赤字原因的诊断与评估》的报告。 Kita在报告中指出,与2022年相比,去年中国进口的前20种韩国产品中有13种在中国进口市场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 特别是,由于去年中国对信息技术(IT)产品的需求下降,显示器(-49%)、计算机(-38%)和半导体设备(-3%)。2%)。此外,石油产品、基础油(乙烯等)、合成树脂等非IT产品的市场份额也下降了1至3个百分点。
其余7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有所提高。 石化中间体原料占比提高28个百分点,前20名中增幅最大。 此外,玻璃制品市场占有率增加21个百分点,精细化工原料等5种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02-0.9个百分点。 不过,KITA分析称,即便是这七种产品,中国在全球市场的进口量也有所减少,因此今年不能期待与去年相同的结果。
“在评估出口竞争力时,导致韩国对华出口下降的因素依次是:产品结构减弱(37.)。9%),韩国产品在中国的竞争力减弱(319%),中国需求减弱(30%)。1%)。美国产品在中国的竞争力最高,为55%,其次是韩国,韩国产品在主要国家中的影响力呈下降趋势。
Kita还指出,电动汽车、正极材料和锂离子电池等电气化产品与中国之间的平衡正在迅速恶化。 电气化产品在2020年的赤字为40亿美元,继2021年(78亿美元)和2022年(129亿美元)之后,去年的赤字为164亿美元。 Kita补充道,“此外,其他传统非IT产品收支下降的趋势也是中国扭亏为盈的障碍。 ”
为此,Kita**,由于今年中国对韩国IT产品的进口增加,与中国的国际收支将有所改善,但据判断,很难像过去那样保持与中国的顺差。 今年中国IT产品需求增速预计为93%,高于全球IT需求的增长率(6.)。8%),但预计只能收复去年IT产品出口下滑的下滑。
Kita研究员Kim Woo-jong表示,“由于中国仍是韩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因此有必要**当地消费趋势和进口结构的变化,并相应地改变我们的出口结构。 他补充说:“为了帮助韩国在未来的行业中获得比较优势,我们需要制定一项全面的国家战略,包括培养国内技术人才和扩大研发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