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网上流传一份文件**,显示小米汽车将于今年3月完成首车上市,4月实现交付,预计一季度整车产量约为2000辆。 再一次,它引起了外界对小米汽车的关注。
自2024年农历新年以来,汽车市场一直处于激烈的动荡之中,在巨大的**赌桌大战、高河停产、苹果告别汽车制造的巨大**中,小米汽车腹背受敌,至今仍未摆上桌面, 一股沉重的压迫感扑面而来。
当然,外界最关心的还是小米汽车首款车型SU7的价格。 在市场如此内卷化的情况下,如何定价小米汽车才能打好手中的牌,在众多新品牌中脱颖而出,让整个行业都心碎。
做女朋友难,只能做“仇人的朋友”?
事实上,从小米发布新车的那一刻起,同行之间的讽刺就没有停止过。
去年12月28日,在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上,创始人雷军被问及触摸保时捷和特斯拉,甚至在近三个小时的发言后,具体车型并未公布。
因此,外界必然会对小米的“ppt”产生怀疑。 随机地,“技术应该在车里,而不是在PPT上”的文字被怀疑暗指小米汽车。
如果只是为了营销,小米会主动放烟弹。 但这场小米汽车“围剿”大戏还没有完成,还在陆续上演。
不久前,在极氪001发布后,氪氪智能科技副总裁林金文在接受**采访时多次谈到小米汽车。
对于网上关于围剿小米汽车的传闻,林金文回应道:“最近,网上一直在谈论吉利和小米,因为它挖走了我们的人,我们去围剿它,这是无稽之谈。 ”
2021年,小米宣布正式开始造车。 当时,雷军向各地“学习”,包括行业巨头吉利。 当然,吉利也非常热情地向雷军敞开怀抱,不仅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还带着吉利研究院团队与雷军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有传言称,雷军背刺吉利,挖走吉利研究院院长胡正南和几位骨干,两大巨头之间的恩怨在业内蔓延开来。 不管传闻是真是假,胡正男的加入,成就了小米汽车的进步。
小米汽车科技发布会前,一系列车企向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各大地标性建筑致敬,其中没有吉利,吉利高管轮流在社交网络上“开大”,火药味十足。
我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进,我们从不看竞争是什么样子的。 林金文直言不讳地表示,小米是一家优秀的公司,我们尊重和尊重这样的对手。
话题一转,林金文就谈到了“技术之战”,并表示小米的技术实力在科技公司中不是第一,比它强的(算是华为)正在市场上和我们竞争。 同时,在20多万辆的纯电动市场中,特斯拉是学习的对象。
也就是说,在林金文眼中,小米的实力还不足以对吉利的电动车品牌构成威胁。
当然,车企之间爆发口水战也是司空见惯的,比亚迪和长城、蔚来和理想、小鹏和华为等,都或多或少有过不同程度的摩擦。
车企首战,小米车“价”难
如果我们说,小米和其他车企之间的摩擦只是一场口水战。 那么,现实中的一流战争,才是车企真正的刀枪。
新年伊始,比亚迪率先打响龙年第一枪,比亚迪秦加2万比798万辆,使比亚迪DM-i车型首次进入7万辆区间。 随后,比亚迪汉版和唐荣耀版正式上市,延续了比亚迪“电价低于油”的策略,大幅降低最低销量**。
在经历了比亚迪的屠夫之后,特斯拉、蔚来、闰跃、阿维塔等车企紧随其后,这也让**大战进入了白热化。
车企不断发布新车,降价增配置,让小米汽车的“****”越来越迷茫。 虽然“不定价”有一些营销成分,可以激起外界的胃口,但如果一再推迟,恐怕会踩到自己的脚。
在手机市场,小米一直能够以最强的竞争占据制高点。 然而,在造车阶段,小米却陷入了两难境地。
据业内分析,小米汽车很可能无法通过更强的成本控制与竞争对手竞争。 小米手机靠的是背后成熟的**链条,而小米汽车则走在相反的路上,需要不断的“买买”来凑合整个上下**链条,成本自然比很多车企都要高。
雷军曾坦言,小米汽车不再“贴近人民”。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也在2024年巴塞罗那全球移动出行盛会MWC上表示,小米汽车研发耗资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21亿元),涵盖从入门级到豪华级的一系列价位。
对于小米汽车来说,第一场战斗是一场决战。 **高,未经测试的小米汽车将在激烈的战斗中处于被动状态; 过低、高昂的生产成本无法弥补利润率的损失。
幸运的是,卢伟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首款量产车SU7最快将于第二季度在中国交付。 到那时,谜团或许揭开,外界终将等待它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