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买菜的春天,不一定是前仓的春天。
作者:陆尧。
2017年,在上海待了近5年的梁长林,到锦绣路上一个名为大华金秀花城的小区做研究。 这个大型社区位于浦东内环和中环之间,属于城市一线区域,与陆家嘴、张江、前滩等热门商圈的直线距离仅为6公里。 他注意到,小区很多业主需要跑腿服务,有一半的订单是“请帮我在菜市场买点菜”。 ”
也是在这一年,梁长林创立了叮咚杂货店。 未来,用他的话说,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在前仓卖菜:在离消费者最近的地方建立仓库,辐射周边3公里以内的区域,将商品从一般仓库配送到前仓,用户下单后, 蔬菜水果一小时内送到家门口,最大的特点是提高物流效率。
梁长林认为,“线下门店起步快,但上限低,一家生鲜店一天1万元,一年只有300万元左右。 一个300平方米的前台仓库,收入更高。 按每天2000单计算,单价60元,年营收4300万元,相当于一家利润超过10%的四星级酒店。 同时,也有人估计,如果想要实现一线城市的全覆盖,甚至需要上百个前端仓库。
按照这个逻辑,前置是依靠规模效应来兑现的业务。 但争议恰恰在于此:与传统商店相比,用于预存储货物的冷藏方式成本高昂且成本高昂; 另一方面,即使解决了规模问题,也要保证有足够的需求订单和回购率,如果其杠杆不能撬动利润,那就不是一个好生意。
2019年至2022年,叮咚买菜净亏损18次7亿元,318亿元,643亿元和87亿元,占483%逐年缩小到3个3%。不过,从最新财报数据来看,2023年第四季度营收接近50亿,净利润率将达到03%。虽然数字不大,但如果加上前四季度的收益,就意味着叮咚首次实现了全年盈利。
在前仓卖菜的模式,确实是梁长林跑过的。
过去他认为线下门店是对数模型,前排位置是指数模型,但公司至今处于休眠状态,还没有达到指数收割的时间。 更重要的焦点实际上还在后面,0在微薄的3%利率背后还剩下多少增长空间,这是他现在和以后留下的另一个悬念。
前仓卖菜哪里赚钱?
2022年对于生鲜电商来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
7年烧140亿元的日报有县行业首股出局,3年烧115亿元的叮咚买菜首次实现季度盈利,美团买菜也暂停了扩产计划。 随着城市大规模撤离、仓库选址优化、单仓配送骑手减少等调整措施,行业似乎经历了大规模扩张阶段。
在一定程度上,这个时候,叮咚买菜的利润就省了下来。 城市布局数量从37个减少到27个,单站乘客数量从20个暴跌到有名,部分地区的配送半径从3公里扩大到45分钟以上,因为配送区域的扩大将低于开店的成本。
今年第四季度,叮咚买菜的杂货配送费用较去年同期减少近3亿,这也是其能够盈利4988万的核心原因。
梁长林表示,只有蹲下才能跳得更远,于是公司开始改变对外口径的定位,从新鲜的电商平台向制造型、科技型的零售企业转变。 当时,在前仓卖菜的玩家中,除了叮咚买菜外,还有普埔超市和美团买菜,但后两个平台不再单纯的卖生鲜,而是增加了不少百货用品。
在外界看来,限时一体化的超市往往意味着更低的亏损、更灵活的配送、更泛化的SKU、更高的订单价值和毛利率、更大的市场机会。 所以,相比之下,叮咚杂货店,仍然保留了60%以上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也保留了梁长林在生意上的倔强。 面子变了,衬里没变,还有《每日有仙》这样的过往教训,市场还是不容乐观。
那么叮咚在买菜的时候应该靠什么来赚钱呢? 事实上,答案在它存在之初就给出了。
和徐峥在北京创办的《每日有县报》一样,《叮咚》诞生于同为一线城市的上海。 可以说,前仓解决了“多、快、好、多省”中的“好”和“快”,人们省去了去菜市场买菜的步骤,花更多的钱买更多的宝贵时间。
据一些经纪人测算,电商生鲜产品,包括前仓在内,是线下超市的120%-136%,叮咚杂货单价在60元左右,是一般家庭消费的一半以上。 因此,在后续的扩张中,梁长林有了明确的业务边界,他会更喜欢年轻人多、生活节奏快的城市,比如深圳; 同时,据信,在大多数城市,至少有十分之三到四的人想要更好的生活,因此石家庄和合肥等速度较慢的城市排名落后。
他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叮咚杂货会放开只会捡羊毛的用户,不会靠买流量来增长,而是用好货实现回购。 此外,在梁长林的眼光中,叮咚一定是难重做杂货店购物,当年有十家加工厂时,会继续增加三家百亩以上的超级工厂。
你要相信,关键问题不是发放优惠券,而是找到那些真正有追求生活品质的人。 “当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网购菜品支付更多的溢价时,就意味着市场已经接受了叮咚菜菜购物的底层逻辑。
但众所周知,这个过程远比你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规模,它能从成本项变成利润项吗?
在一线城市卖更贵的蔬菜,或者把更贵的生鲜食品卖给一个地区的少数人,是高频场景下寻找的低频应用。 通常,通常需要更大的样本空间来增加低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很多人也问过梁长林同样的问题:如何看叮咚杂货店购物的规模?
他认为,一条竞争激烈且需要烧钱的赛道,投资者和股东对规模更感兴趣,公司不断壮大,直到成为行业领导者,这样才能有更多的资金支持,进而具备赚钱的能力。 巧合的是,徐峥在投资《日报》时,也善于向投资人讲规模故事,描绘了一幅覆盖百城、万户厮、让亿户买菜的宏大图景。
整个2020年,叮咚正处于大刀阔斧的扩张阶段,覆盖了北京、南京、广州等27个城市,上市前夕,计划投资数亿美元打造综合生鲜体,从700个前端仓库扩大到1000多个。
新木从理论上解读了“双飞轮模式”,可以支撑叮咚采购的增长,以更好的用户体验吸引新用户,进一步带动采购增长。 另一个飞轮是对现有数据的分析,以进一步优化运营细节并提高运营效率。
直到上市后,梁长林仍然坚信,“谈各种利润没有规模,不是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商业逻辑。 据**报道,叮咚在前仓的扩张策略是分拆裂变成熟的老仓库,配合线下大力推送,动员3-5倍的人对新前仓区域的大楼进行清扫,以及线上裂变推广和高额补贴吸引新客户。
但在生鲜食品行业,规模并不意味着效率的提高,也不意味着会有巨大的规模经济。 2019-2021年前三季度,叮咚买菜净亏损1873亿元,3176亿元,533亿元,累计亏损103亿元,大规模反弹带来亏损逐年增加。
一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盒马鲜生创始人侯毅的经典结论,即“前方位置是错误的命题”,他认为前方位置解决不了生鲜食品的三个问题,即顾客单价涨不上、赔率过高、毛利过低。 这些都是由消费者习惯和市场决定的,靠前的位置是不能改变的。
理想情况下,如果每个经营一年以上的仓库的日订单量超过1000个,客户单价保持在50元,毛利为25%,则年收入为1659万元,毛利为415万元。 但另一方面,一个前台仓库至少需要一名负责人,5名以上分拣员,十几名送货员,他们的月薪通常为6k-1大约2k,加上通常的水、电、卫生和租金成本,以及仓库的折旧和大约20%的货物损失,收入很难弥补成本。
据前仓一位负责人介绍,除了前期的设备、自建物流投入外,后期还有源源不断的维护和折旧亏损,成本像滚雪球一样,一天比一天大,还有包括运营总部在内的庞大系统信息化开发团队, 以及无法知道的营销和其他特定费用。
此外,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饮食和消费习惯,例如,居住在江边的芜湖人往往更在意食材的新鲜度,对新鲜的运输有更高的要求。 此外,南北之间还存在地区差异,比如北方人比南方人更爱吃肉,成都虽然是内陆城市,但对水产海鲜的喜爱程度并不低,所以在商品结构本土化的过程中,也会给叮咚买菜带来很多内部管理问题。
早期,叮咚驻扎在上海地区,回购率可以达到70%左右,但随着其版图的扩大,这个数字正在下降。 据《晚报》曾报道,该业务的毛利率必须达到30%-35%才能实现收支平衡,虽然叮咚是当时最接近的一家,但其利润是通过裁员、减少配送和补贴、提高人力效率等方式获得的。
在收缩过程中,挤出零星的
2022年,叮咚将陆续关闭珠海、唐山、宣城、天津、厦门等地的工厂; 2023年前后,成都、重庆、西南市场暂停运营,广深共关闭38座车站。 目前,叮咚购物APP上已经开通的25个城市,包括苏州、上海和北京,其中江苏和浙江占据多数,与高峰期的37个城市相比,收缩了近30%。
包括美团麦彩、普浦超市在内的前端企业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收缩,但业务进度明显放缓,其中美团麦菜已更名为潇翔超市,上海、东莞等11个城市仅开业,部分业务被优先置换; 普普超市多集中在广东和福建的南部沿海地区,仅覆盖8个城市。
在此背景下,叮咚买菜五年来首次实现盈利,基本颠覆了利用前端仓库实现不分青红皂白的大规模效应,进而实现盈利的经营假设。
2023年,叮咚将实现GMV2197亿元,虽然规模环比有所下降,但由于业务领域更加集中,华东地区整体客户单价和GMV规模同比大幅提升。
除了各种成本降低,梁长林比以前更频繁地强调“自有品牌”。 其实早在几年前,他就提到,人们要从“去叮咚买菜”向“买叮咚的菜”转变,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叮咚食品未来想象中的关键部分。
据**统计,叮咚买菜曾拥有多达151个自有**连锁品牌,涵盖肉类、预制菜、米粉、豆制品四大类。 很多商品都是自营工厂研发生产,一方面可以优化标准化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消除渠道和营销成本,降低成本,如自营农场、肉制品切割农场、自加工生产相比,可以提高毛利率10%到30%。
据官方披露,2023年第四季度,自有品牌产品的用户渗透率已达736%,贡献了超过20%的GMV,这实际上是为2022年第二季度设定的目标。
但不管怎么说,叮咚杂货的战略定位确实是从“前端生鲜电商”延伸到食品公司,他们甚至把叮咚的直销店开到了头等舱。 从这个角度来看,梁长林的对手范围自然扩大了,相比于过去的美团、普普和生鲜店,现在有盒马和大量的超市来竞争。
另一方面,新的问题也出现了,叮咚食品副总裁沈强表示,由于自有品牌的工厂都在大城市周边,在向低线城市扩张时,工厂的一流产能无法快速同步,因折旧而产生的商品丰富度远不如一线。
这样一来,“未来就不能排除叮咚的产品被其他门店销售的可能性了。 叮咚食品杂货的一位前员工分析说,“以前我们做的是三线市场,很难找到合适的人群,但如果按照这样的品牌模式,以后可能就不需要找了。 ”
过去,在回答“日报有仙为什么需要找其他款式”、“为什么盒马在仓前做得不好”等问题时,梁长林从未对前台位置表示过怀疑,时至今日依然如此。 过去一年,经过裁员、裁员、整合、退出城市,叮咚几乎成了前仓生鲜电商中唯一的苗头。
但不同的是,市场可能正在逼迫他接受前排位置“胖”的事实,而这是他过去不认为“小而美”的生意,因为整个行业没有第二家公司能提供更成功的参考。 现在摆在公司面前的最重要的两件事是生存和证明它可以继续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