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势头明显不足,不稳定、不确定、不可预测因素增多,各种形式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反全球化、泛安全挑战加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安全的问题日益突出。 面对当今世界前所未有的发展挑战和问题,唯有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才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并贯彻了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新发展格局建设,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飞跃,多年保持世界经济发展重要引擎地位, 并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进入增长快车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在这个过程中,所谓的“中国经济崩溃论”和“中国经济见顶论”被无休止地听到。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前后,西方国家就主张“和平演变”和“华盛顿共识”,将“全面西化”推论给中国,并预言中国“将很快崩溃变色”。 2001年,美籍华裔律师张家盾甚至写了一本关于“中国崩溃”的书,假设“中国目前的政治经济体系最多只能维持五年,中国经济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开始崩溃。 虽然这种“崩溃论”本身早已崩溃,但包括他在内的许多西方人仍在继续炮制和兜售歌颂中国的论点。
令世界惊叹的基本事实是,1980年以来的40多年里,中国经济增速平均为9%,比同期世界经济增速平均增速高出5个百分点6个百分点。 2009年和2020年,当世界经济遭受巨大冲击并陷入衰退时,中国经济逆势增长。 其中,中国2009年经济增长率为92%,为陷入衰退的世界经济带来光明; 2020年,中国经济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仍保持2%的增长3%,成为世界上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得益于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国家,中日差距已拉大十多年。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由于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增长速度较以往有所下降,但增长表现依然光明,增长更加注重质量。 2010年至2023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68%,比世界同期经济增长率高出3%。5个百分点。 其中,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为52%,比 2022 年增加 22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在這種情況下,西方一些國家還在炒作無端的“中國經濟已登峰論”,妄图发动心理攻攻,破壞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的信心。 同以往一样,这些论点忽视了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良好势头,忽视了近年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显著进展。
经济数据比较的背后。
“中国经济见峰论”的支持者经常引用的所谓有力“证据”是,近两年来,中美经济总量发生了有利于美国的反转。 中国名义GDP在2021年达到美国GDP的76%左右后,已连续两年下降,2022年占比约70%,2023年降至65%左右。 事实上,这些数据背后有多种因素。
从统计学上看,美国名义GDP与中国的差距确实在拉大,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因为美国经济的动能比中国强。 相反,中国2023年实际经济增速约为同期美国经济的两倍,差距为27个百分点,比2022年有所增加。 2023年美国GDP的名义增长率约为63%,而同期中国的名义GDP增长率为4.(以当地货币计算)6%。这导致了中国实际GDP增长率高于美国、名义增长率低于美国的反常现象。 以美元计算,中美名义GDP增长率之间的差距甚至更大。
众所周知,在高通胀支撑下,名义GDP增长不仅不会带来社会福利的增加,反而会扩大财富分配差距,导致更大的社会不公,从而只会带来虚假的繁荣。 美国长期高通胀,是美国宏观调控不当、社会治理能力不足造成的,这大大提高了美国民众近年来的生活成本。 现在,高通胀问题已成为扩大中美经济总量差距的“头号贡献者”。
此外,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美国主要采用支出法来核算GDP。 以支出为基础的国内生产总值由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以及商品和服务净出口组成。 近年来,美国继续实施大规模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大规模借贷维持高消费和高投资,财政赤字处于历史高位。 2020财年(上一年10月至今年9月) 2023财年和2023财年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三大财政赤字。 根据美国财政部的数据,美国过去三年的财政赤字为313万亿美元,277 万亿美元和 1695万亿美元。 其中,美国2023财年预算赤字低于历史峰值,但比2022财年高出23%。 长期大规模的财政赤字导致美国债务水平居高不下,并因达到债务上限而多次陷入“停摆”危机。 2024年2月,国际金融学会发布的《全球债务监测》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美国**债务规模仍居世界第一,总额超过34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超过124%,相当于人均债务约10万美元。 这些债务最终以支出的形式被纳入GDP的计算中。 随着债务水平的上升,这种由财政政策支持的扩张性经济增长将不可持续。
那些大声疾呼中国的人只会错失机会。
从长远来看,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制度创新、专业化分工等因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创造足够大的适应分工专业化的市场规模,我国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坚决消除各项制度机制的短板,大幅提升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和治理能力,为经济长期增长提供重要保障。
中国推进对内统一市场建设,实施更加积极的对外开放战略,加快构建以国内周期为主体、国内国际周期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因此,我国经济长期好转的基础将更加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势头将更加强劲。 此外,中国的新发展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更高效、更公平、更可持续、更安全,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多有益的借鉴和更大的发展机遇。
在国内,中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改善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重要使命,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居民收入保持较高增长率,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实际增加6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21元,同比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实质增长7元6%。中国社会长期保持稳定,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社会长期稳定既是中国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发展环境的重要优势。 中国继续以自身稳定为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继续以更加全面、更加均衡的发展推动包容性全球发展。
放眼全球,中国始终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推进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以中国的新发展不断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历史早已证明,歌颂中国,不会让中国衰落,只会让那些歌颂衰落的人错失分享中国发展的机会。 与一些热衷于“筑墙壁垒”、“脱钩断链”、搞单边制裁和极限施压的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包容性的经济全球化,积极推动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与各方一道创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 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大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实现了自身超大市场与世界的深度互动。 中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合作伙伴,货运总量位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外资走在世界前列,形成了对外开放规模更大、领域更广、层次更深的格局。 高质量的“一带一路”倡议搭建了全球最广阔、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成为全球发展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和幸福之路。
作者:徐秀军,中国社会科学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