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量生产、新基建、新消费、新能源系统......今年**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新”建议备受关注。
记者从报告中选取了十个“新”,采访了国家领导人、委员和行业专家,解读了这些“新”所体现的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强劲势头。
为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高度重视高质量生产力的发展,是报告的一大亮点。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 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抢占发展新轨道,是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
新的质量生产力。
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
新型优质生产力不同于传统生产力,具有高技术、高效率、高质量等特点,其中创新起着主导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科学技术厅厅长宋德雄表示,新质量生产率的提出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
全国政协委员、中铁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和根表示,发展新型优质生产力的重点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要加快形成支撑全面创新的基础体系,将世界、市场、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拧成一根绳索,促进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性和可控性。
新兴产业。 报告提出,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主任徐兆远表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代表着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的方向。 例如,量子技术和生命科学有望成为未来产业的新赛道。
一种新的能源系统。
报告提出,要进一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能源体系。
在现在的白城里,只要风吹日出,就会产生财富。 吉林省白城市市长杨大勇表示,白城素有“风沙之城”之称,近年来,白城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成为东北地区首个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
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报告提出,要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中国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全国政协委员屈永义表示,数字经济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关键领域。 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加强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培养,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创造更多适用场景。
以扩大内需,稳定外贸为目标。
当前,中国经济复苏仍处于关键阶段。 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中国经济如何进一步夯实复苏基础? 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稳定外贸、增强经济动能的有效措施。
新基础设施。
报告建议提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 新的基础设施是报告中确定的关键支持领域之一。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认为,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中国应大力推进“数据网络融合”,构建以数据网络为代表的数据流通基础设施; 推进“算网融合”,实现通用计算、智能计算、超算等各类计算资源的整体利用; 推进“智能网融合”,系统部署5G A、6G网络研发,畅通万物智能连接“动脉”。
一种新型的消费方式。 报告提出培育和拓展新消费,落实促进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和健康消费的政策。
观澜湖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朱健健先生表示,报告还提出,要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内“潮品”等消费新增长点。 促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和电子产品的批量消费。 这些措施不仅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改善生活的需求,而且能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
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报告提出,要夯实外贸和外资基本市场,培育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全国政协常委、广西国际博览局局长尉朝晖表示,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报告提出,要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化多边、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 一系列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政策,有利于推动经济改革深入,推动高质量发展。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截至2023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16%。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刺激消费和投资,不断释放内需潜力,推动构建新型发展格局。 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代表委员们也纷纷提出意见和建议。
新型城镇化。
报告提出,要进一步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促进各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引擎。 北京国民会计学会原会长、全国政协委员秦荣生表示,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要进一步发挥城乡融合发展潜力,提高城镇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房地产开发的新模式。
报告提出,要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加快构建房地产开发新模式。
未来,住房消费市场将对建筑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建设三局党委书记、主席陈卫国认为,房地产行业应进一步转变观念,探索新的增长点,从过去的高周转率、高杠杆、高负债的“三高”旧模式向高质量、新技术、服务好转变。 从而更准确地满足人们从“好地方住”到“好地方住”的升级需求。
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实体。
报告提出,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培养和用好农村人才。
江苏省镇江市镇江新区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董事长魏乔建议,要出台扶持政策,鼓励更多年轻人加入“新农户”行列,着力培育农业新经营主体,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解决“未来谁来耕种”的问题。
据新华社北京3月5日报道)。
文字:新华社记者 陈玉明、熊正彦、高康、王友玲、刘美子、赖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