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就像一颗隐藏在脑海中的“定时炸弹”,是脑动脉血管壁局部异常扩张的结果。 该病的患病率约为2-7%,在40-60岁的人群中很常见,女性多于男性。
颅内动脉瘤破裂。
当动脉瘤破裂时,往往会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症状,如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眼睑下垂、意识障碍、失语症、偏瘫等。 当动脉瘤没有破裂时,通常很难检测到其痕迹。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患者在动脉瘤破裂前会出现头痛和眼睑下垂等早期预警信号。
这种“炸弹”的威力不容小觑,颅内动脉瘤的死亡率极高。 一旦第一次破裂出血,死亡率高达35%; 如果再次出血,死亡率飙升至60-80%。 因此,颅内动脉瘤无疑是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
那么,这颗“炸弹”是怎么来的呢? 先天性发育、炎症、创伤、动脉粥样硬化等都可能是动脉瘤的诱因。 此外,吸烟、饮酒、高血压、多囊肾病、IV型Ehlers-Danlos综合征、马凡综合征、主动脉缩窄等因素也被认为是动脉瘤的高危因素。 特别是那些有家族史或与动脉瘤相关的遗传性疾病的人,尤其是女性、30岁以上的人、吸烟者或高血压患者,应警惕动脉瘤的潜在威胁。
早期筛查是发现动脉瘤的关键。 目前,MRA、CTA和全脑血管造影(DSA)是常用的筛查方法,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 对于 MRA 和 CTA 中疑似动脉瘤的患者,应确认 DSA。
为了预防动脉瘤,我们可以从远离烟草和酒精、控制血压、保持健康饮食和情绪稳定开始。 虽然我们无法控制先天因素、性别和年龄,但这些生活方式的调整无疑可以建立起抵御动脉瘤的防线。
一旦发现动脉瘤,手术**是目前唯一被证明有效的方法。 方法的选择,包括开颅手术和介入手术,取决于动脉瘤的具体情况。 其中,介入**因其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逐渐成为大多数动脉瘤的首选。 对于直径小于5mm的未破裂动脉瘤,综合评估后应积极处理; 对于直径大于或等于5mm且破裂的动脉瘤,建议尽快进行手术**。
干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弹簧圈栓塞术、支架辅助栓塞术、球囊辅助栓塞术、血流分流等。 随着介入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更新,动脉瘤介入正朝着创伤少、时间短、疗效更好的方向发展。 这些创新方法无疑给动脉瘤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选择。
**10,000粉丝奖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