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在召开。 两会期间,新京报壳牌财经记者在天津代表团官邸采访了全国人大、中科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 他谈到了他对新质量生产力、人才发展和大学成果转化的看法。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接受记者采访 新京报记者罗一丹摄。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辅相成。
我认为新品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以创新推动原创成果的爆发,同时将原创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创新,即对基础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和产业化,形成面向市场的产品,服务社会和人民。 *告诉壳牌财经记者。
他提到了天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个新”和“三个数量”,其中“三个新”是科技创新、产业更新、城市更新,“三个数量”是活存量、培育增量、提质。 ”
*说核心是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和支点,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和落脚点,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 同时也要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 ”
在他看来,当前党和国家鼓励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师要积极走出去,了解行业需求。 此外,光靠科学技术是不够的,科技、产业和市场应该紧密兼容,因此在这方面培养更多产业化、市场化的管理人才也很重要。
激发人才的潜能和活力,创新就会迸发出来。
作为南开大学副校长,**表示创新靠人才,创新的核心是人才,人需要不断培养,“中国现在是教育大国,要想进军强国,就必须培养高素质人才。 创新要想、想、要有所作为,我们中国人都很聪明,当人才与国家重大需求、前沿科技紧密契合时,他的脑力、动手能力都会大大加快,结合人工智能的发展,创新的速度也会大大提高,因为中国是教育大国, 激发人才的潜能和活力,创新必定能够迸发出来。”
新京报壳牌财经记者了解到,目前,南开大学已推出“五育三维融合、同步发展”的教育理念,支持一批创新、示范、领先的本科生人才培养和建设项目。 比如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以及围绕人工智能与学科专业教育交叉融合的“人工智能+”专业教育改革,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改革中根据专业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需求,都写入了《南开大学2024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指南》。
在采访中,他提到“立体融合,五育同时”,他表示,如果培养的人才具备这样的要素,他的创新活力,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将大大提高,主要核心是让学生进入智慧课堂教学的第一幕,让学生体验当下的前沿, 尤其是国家在哪些方向上的需求,而这些往往是大学里的学生无法接触到的。
*表示,这一点需要打开,“比如我从事新能源产业,我们就与三峡集团等央企联手,建立了全国新能源产学融合社区,让所有要素汇集在一起,从基础研究的原创创新到产业链, 甚至人才链的有机连接,让学生的思维开阔,我认为他们可以培养出国家急需的人才。 ”
对于全国人大的身份和表现,**告诉壳牌财经记者,履职的感觉就是“责任”二字,“我觉得使命是崇高的,责任是巨大的。 听了第一次工作汇报,我觉得核心是科技创新,所以要培养人才,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作为科技工作者,我认为一定要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努力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前行。 ”
新京报壳牌财经记者 罗一丹
编辑:岳才舟。
由露西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