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 **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
在当天的首份工作报告中,“大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型优质生产力”也被列为2024年十大任务的首要任务。
自去年 9 月首次提出以来,关于新质量生产力的讨论很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在31个省份的地方工作报告中,有29个省份提到“新质量生产力”。 而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培育和发展新的质性生产力?
在外界看来,今年的工作报告系统地提出了具体的出发点和路径,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释放了明确信号——既要大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又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 进一步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 在此关头,中国将如何通过新的优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这些举措将为区域发展带来哪些机遇?
什么是新的定性生产力?
总的说来,它的特点是创新,关键是高质量,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在产业维度上,要匹配新品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优质”的特点,加快转型升级是重中之重。
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江苏常州,用于焊接作业的机械臂 **新华社。
2023年9月7日,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的优质生产力。 **在工作报告中,还强调了“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在一定程度上,在新质量生产力的新轨道上,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前瞻性布局将成为未来城市抢占战略制高点的竞争关键。
以未来产业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10多个主要城市已明确将未来产业纳入今年的重点工作。 其中,不仅有深圳、上海、苏州等“强国”制造业城市,还有合肥、济南、福州等“后起之秀”。
值得一提的是,首期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打造一批未来行业先行区”,这无疑为下一步的突破性竞争带来了新的机遇。
针对这个PowerPoint,很多城市在布局和行动上都处于领先地位。
其中,上海、广州、杭州、济南、青岛、合肥等城市新近提出了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的目标。 作为“最强地级市”的苏州早在去年9月就印发文件,“积极打造国家级未来产业先行区,在制度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应用方面先行探索”。
此外,工作报告还提到,要加强重点产业总体布局和投资引导,防止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有观点认为,我国新型优质生产力的发展呈现区域不平衡的特点,各地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培育也应结合当地实际进行分类和落实。
这也意味着,在各地瞄准“未来产业先行区”的同一目标下,重点方向和实施路径是不同的。
比如,从未来产业重点领域部署在各地——
深圳已经明确培育了具身智能机器人、合成生物学、脑科学与脑健康、细胞与基因、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的新增长点;
上海提出培育升级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民航、空间信息等高端产业集群;
青岛积极抢占基因与细胞、量子信息、未来网络、航天技术等产业新赛道;
合肥着力扩大先发优势......如量子信息、航天技术、低空经济、聚变能、下一代人工智能
据工作报告起草组组长、研究室主任黄守红介绍,今年工作报告部署了10项重点任务,其中9项与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重点任务一致。
其中,新条作为专章放在第二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高质量发展基础支撑”。
安徽省合肥市正在建设的大型科学装置“工艺”*新华社。
黄守红解释说,鉴于科技、教育、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根本性和战略地位,考虑到党的二十大将“科技教育人才”单独列为一章,增列了这篇文章。
在“新品质生产力”部署之后,为什么技术、教育和人才如此重要?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向纵深发展,这是我国向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转型中最好的。 产业创新的内在动力来自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是推动社会生产力新跨越的必然选择。
人才决定科技创新的成效,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摇篮。 教育、科技、人才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形成螺旋式循环,从而推动生产力新素质迈上新台阶。 从这个角度来看,“新的'科学之春'已经到来”。
要想平滑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首先就是提升三人本身的实力。
以教育为例,建设教育强国的领头羊是高等教育。 然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仍面临高校结构不平衡、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等短板。
第一次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中国特色优势学科。 会议还特别指出,要增强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实力。
在全国人大代表、党组书记、贵州省教育厅厅长邹连科看来,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在数量上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半”。 但客观上,东部地区高校与中西部高校在教育经费、高水平大学布局、师资队伍建设、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差距,尤其是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为此,邹连科建议调整优化区域高等教育战略布局,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建设“双一流”,支持差异化发展和特色突破,支持重大平台培育建设。
载体和平台的建设在创新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根据第一期工作报告最新部署,完善国家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发挥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系统布局,推进共性技术平台和中试验证平台建设。
这也是当前各地布局和竞争的重点。 以国家实验室为“金字塔顶端”作为创新平台,例如,据公开资料显示,广东、江苏、浙江、湖北、四川等省份已经取得突破,而包括河南、湖南等省份在内的更多地方仍在孜孜不倦地期待“破零”。
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也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这不仅是一个发展命题,也是一个改革命题。
广东深圳机器人试验车间 **新华社。
根据第一财政办公室的公开解读,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突破制约高质量新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各种先进、优质的生产要素顺利流动,高效配置到新的优质生产力发展中。
具体来说,这不仅包括“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市场”,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丰富应用场景和放大创新效益的独特优势,还包括“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式创新生态圈。
今年的工作报告也强调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业内人士认为,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就像汽车的两个轮子和鸟儿的两只翅膀,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着力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就要做好改革的“先行一步”,从改革中求生机。
具体来说,如何推进今年措施的改革? 一大亮点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 比如,第一次工作报告提出,制定大市场建设的统一标准准则; 根据此前的规划,2021年启动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继去年“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将在2025年迈向“基本完成试点任务”。 基于此,工作报告还提出深化试点。
对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曾表示,近年来,在推进改革方式、鼓励地方政府进行差异化改革、鼓励地方政府敢于尝试、敢于突破、敢于行动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调整。
比较突出的例子是深圳和上海的浦东。 去年,上海浦东迎来了继深圳之后的第二个全面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两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相继获得更大的自主权。 去年9月,中共印发文件提出支持厦门开展全面改革试点,预计厦门将“接手”推进先行探索。
在扩大高级别对外开放的层面上,也出现了类似的机会。
根据工作报告,今年将“进一步落实自贸试验区推进战略”,赋予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港更多的自主权。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研究员冯奎认为,对于先发优势地区来说,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通过深度参与全球分工合作,这些地区可以抓住发展机遇,为国民经济提供更多的财政资源和其他支持,这也有利于支持和帮助其他地区。 此外,这些地区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制度创新,可以为其他类似地区的改革开放提供重要借鉴,降低制度探索成本。
全国新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