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张冬青,一个来自北京的普通年轻人。 1963年,我因为学习成绩差而辍学回家。 1965年,我进入一家陶瓷厂当学徒,与同事李云相处得很好。 有一次,李云被老师冤枉了,我看不懂老师的做法,就替李云跟老师讲道理,打了老师一顿。 现在我惹上了大祸,不仅被工厂开除,还被派出所训斥。 我变成了一个问题青年,没有人敢要求它。 1968年,在街道办事处的安排下,我以“问题社会青年”的身份来到山西省柳林县的农村。
我被分配到马大队第三生产队,我和另一个叫王坤的北京知青一起住在队里,负责马建国。 会计马的家人对我们很好,经常给我们更好的食物,不让我们做繁重的工作。 1969年,马队长见我身材高大威猛,就让我当知青团团长。 我终于找回了一点尊严,慢慢适应了农村的艰苦生活。 在我们知青团的斜坡上,住着一个只有母女的家庭。 赵凤莹是一位年轻的寡妇,她的丈夫在黄河上的一次事故中丧生,留下了她和她3岁的女儿林婷。
我经常看到赵凤莹一个人打水,心里很可怜,就主动帮她干一些繁重的工作。 赵凤莹对我很好,经常给我送一些红枣、鸡蛋等好吃的。 渐渐地,我和赵凤莹走得更近了,我也爱上了这个贤惠而安静的寡妇。 1971年的一天,晚上值班看庄稼的时候,赵凤英突然来找我,我们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我终于找到了我生命中的灵魂伴侣,我再也不想放开她的手了。 我不在乎村里的流言蜚语,我只知道赵凤莹是我的真爱。
回京过年时,我向母亲吐露了赵凤莹的事,母亲勉强答应了这门婚事。 1972年秋天,在马队长的帮助下,我顺利地嫁给了赵凤英。 结婚后,赵凤英对我照顾不休,为我生下了一个龙凤胎——两个儿子,张天宇和张天泽。 我对赵凤影也有着深厚的感情。 虽然母亲和村里的人都看不起我这个“寡妇”,但我并不在乎。 感谢赵凤莹带给我的幸福生活。 1975年,我拿到了安顿津贴,村里给我们盖了三栋房子。
我们一家四口住得很舒适。 但此时此刻,身为城里人,我心里很矛盾——想带着老婆儿回京生活,却是赵凤莹不愿意离开家乡。 我们为此大吵了一架,差点摔倒。 幸运的是,我的妻子唤醒了我,让我意识到家就在我们所爱的人旁边。 时光荏苒,孩子们长大了。 大儿子张天宇性格内敛稳重,小儿子张天泽活泼开朗。 我和赵凤莹对他们寄予厚望。 果不其然,在我们的照顾下,两个儿子高中毕业后都去了北京读书,后来顺利考上了名校。
当得知两个儿子上了大学时,我和赵凤莹欣喜若狂,觉得时间过得飞快,儿子也长大了。 非常感谢赵凤莹给我留下了血肉之躯。 但就在我们沉浸在喜悦之中的时候,我的小儿子张天泽来找我,告诉我一个我无法接受的消息——他决定放弃学业,成为一名歌手! 我和赵凤莹吵了一架,甚至还打了我儿子。 这件事成了我们一家人心中的一个结。 转眼间,大儿子张天宇顺利毕业找了工作,还找了一个北京姑娘结婚生子。
但小儿子张天泽却真的放弃了学业,独自一人去上海发展。 我和赵凤莹都很担心他,希望他不要误入歧途。 最后,在张天宇的劝说下,我们选择了尊重张天泽的选择,但仍然默默地为他祈祷。 我和赵凤莹也年纪大了,头发花白,步履蹒跚。 虽然儿孙们离家辛苦,但每年春节都会回家团聚。 看着孙子长大,觉得时光荏苒,命运多舛,感谢赵凤莹多年来的厚爱。 在生活中,能够和你的知心朋友在一起是最大的幸福。 我衷心祝愿每一位过去经历过磨难的年轻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2月** 动态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