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日,**总书记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征”之间有什么内在关系? 我认为,了解中华文明的内在特征,领会总书记在文化传承与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中,连续性是最根本的。 连续性是其他几个突出功能的基础和前提。 如果没有连续性,那么就没有其他特征。 政治上的连续性为中华文明的延续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中国古代的学术连续性也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表现之一,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可以追溯到夏、商、第三文明。 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华文明的内在精神和主要特征得以延续。 只有充分认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
中华文明的创新是延续的保证。 中华文明在5000多年的长河中生存的关键,在于它的创新。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不断探索创新。 《周义》中提到的“新旧改革”和“日辉”,孔子提到的“盈亏”,都是中华文明追求创新的表现。 正是因为这种创新精神,我们才能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正是因为这种创新精神,中华文明才得以从古至今流传下去。
中华文明的统一是建立在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创新的基础上的。 如果说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是时间上的,那么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主要是空间上的。 一个文明要在空间上统一,就应该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 另一方面,连续性需要以统一为前提。 中华文明的统一不是身份认同,而是多元统一、统一、集中。 中华文明的统一不是建立在血缘和民族的基础上的,这也决定了中华文明必须具有包容性的一面。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是统一的正确含义。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是兼收并蓄的、多元的。 从历史发展看,中华民族是在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中国文化也是在儒家、墨家、道家、法学融合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中华文化不仅内部相互融合和交流,而且对外文化具有开放和包容的伟大精神。 这种开放包容的文明,非但没有削弱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反而进一步促进了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形成。
中华文明的和平本质是包容的必然结果。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文明不是咄咄逼人、好斗的,而是和平的。 和平、和谐、和谐的理念一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鼓吹“仁爱他人”“和睦珍贵”,道家鼓吹“兵器不灵器”,墨家鼓吹“爱与不攻”,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中华文明的和平本质主要体现在反对战争,倡导和平理念,追求世界和平的理想目标。 中华文明的和平本质是建立在对各种文化的尊重和宽容之上的。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华文明突出特征之间的关系不是随意的、混合的,而是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关系。 具体来说,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是其他几个特征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连续性的保证; 统一性基于连续性和创新性; 包容性是团结的正确含义; 和平也是包容性的必然结果。 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才能更有效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
作者:任米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评论:尹树波。
*: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