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再次找到自己”。
作者:陈海贤.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重新发现自己”的话题让人觉得这个话题很大,大的话题让人觉得空灵。
但当我回到自我,向前迈进时,我发现这是人生的终极问题,也是一个需要每天专注和修炼的问题!
小时候,“别人的孩子”,现在我知道了,这也是一个咒语。
这是一般人无法理解的诅咒。
我在外人眼里很优秀,永远是“别人的孩子”,我的奖赏和事迹都贴在学校的布告栏上表扬我,大家都说我优秀。
但是,我心里觉得“不够好”,只好假装自己“好”。
一个已经很优秀的人假装自己是好人,并将所有好的证据都归咎于自己的“伪装”,这种防御心态让他时刻保持警惕。
在他们身边,外人认为是“虚伪”、“心理承受力差”、“自我做太多”、“要求太多”,他们自己处处感到压力。
这种“惶恐感”是“别人的孩子”所共有的,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秘密:也许,我并不像别人看起来那么好。
一些心理学家推测,当孩子担心自己得不到父母或他人的认可时,他们会产生强烈的焦虑和不安。 结果,他们在幻想中创造了他们认为是父母喜欢的“自我”,以减轻这种焦虑。
我们可能认为差学生的压力会更大,但实际上,尖子生群体中也存在着各种压力。
我们如何应对这些压力?
我是什么样的人?
别人会怎么看我?
我这样做是对还是错?
这些答案是由内心最深处的安全感提供的。
我们将通过克服我们的不安全感来不断提高自己。
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成长的动机和满足有需要的人的动机是有区别的。
这两种动机的背后是两种不同的心智模式: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僵化型思维模式。
我们鼓励每个人拥有成长心态并感到安全。
我是一个值得爱的人,我在生活中有很多可能性,我不需要过分担心,我已经有能力创造自己的安全感。
我可以很好地接受成功,也可以很好地接受失败。
在我的领域或我喜欢的领域,“成功”和“失败”是我定义这两个词的方式。
我的存在就是意义,我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我是一个普通的普通人,我不需要刻意用“优秀”来包装和展示自己,也不需要用别人的定义来规划自己的人生。
我需要让自己稳步、自发、平静地成长,重新找回自己,重新获得安全感。
本书是陈海贤老师的暖心之作,全书分为九章,不仅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还有很多心理咨询案例,告诉我们如何应对生活中的问题。
我掌管着我的世界,与众生共存,接受存在,接受自己,勇敢地做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