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黄河户口瀑布黄河湍急清澈的河水,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有人说:“黄河的清澈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我们的喜悦。
仔细观察,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从清澈到浑浊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自然和历史过程。
根据老百姓的理解,河流是一个不断积水的过程,从上游开始,河流不断加入,加强力量,最后形成汹涌澎湃的河流。 然而,黄河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水大部分集中在上游,而中下游的水量越来越少。 到兰州时,它占黄河流域总水量的70%,但兰州上空的流域面积约为25万平方公里,仅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33%。 换言之,黄河的大部分水都集中在兰州之上。
黄河上游源头清澈如镜,流淌在兰州下方,特别是经过黄土高原后,黄河含沙量急剧增加。 春秋前,黄河及其支流携带的泥沙很少,山西地区的水还可饮用。 到了春秋两季,这个地区的水不再清澈。 战国时期,就有人就已经把黄河称为“浑浊河”。 后来问世的《二丫》中对“江”的解释是这样的:“江出昆仑,是白色的,运河是一千七百零一条江,颜色是黄色的。
在秦汉时期,由于人类对黄河的直接利用和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黄土高原的地表植被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黄河的泥沙输送速度惊人。据《汉书沟训志》记载,黄河“浑浊浑浊,数为一石水六桶泥”。 在此期间,人们开始称这条古老的河流为“黄河”。
古人关注“黄河清”这一主题,藏书的高潮是清乾隆年间的《古今书集》(下图)。
在《山河》一书中,详细收集了从东汉到清初澄清黄河的史料。 站在古人的肩膀上,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关于黄河现象的最早记载是在光武帝立九年(公元33年),当时“平原(今山东省平原县)清澈”。 此后,南北朝、隋、唐、五代、宋、晋、元、明、清等都有关于黄河和清朝的记载,其中明清时期的信息最为丰富,包括官史、杂史、 地方编年史和碑文等,共65次。离我们最近的是2024年2月2日《宣言》的报道,在山西石楼,第67次记载黄河清澈见底。
黄河的水要清澈到什么程度,才能被古人称为“清澈”? 从祖先用来记载黄河清的用语来看,最常见、最简单的是宋代前的“和庆”和宋后的“黄和庆”。 较详细的记载主要有北周保定二年的《十里镜》、唐乾元二年的《清水》、唐宝英元元年九月的《清底》、晋代的《细鳞见底》、 元代十五年的“清明明底”,明正德八年的“鱼龟可见”,清正四年的“清明异常”。
这些不同的表述,不仅表明了当时清晰度的差异,也表明人们对“清晰”的感知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其实,历史上的“黄河清澈”只是黄河的泥沙流量明显低于正常年份的平均水平,但却是“异常”和“略微清澈”,不能等同于像地下水一样清澈。 至于“清水见底”、“见尽鳞”的记载,只是黄河太小,无法做到清澈见底。
仔细观察黄河清水规律,可以发现,只有当流域内大面积出现异常情况,如持续干旱少雨、冬季过冷等情况时,黄河水才会发生变化,出现清河现象。 黄河的清澈有时是干旱和黄河断流的前兆。 同时,黄河、清代也与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交织在一起,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另一方面,在历史语境上,黄河和黄土奠定了基础,先祖们纷纷以主角和编剧的身份出现,创造了黄河流域的第二个里程碑——农业的起源。 黄河流域水由清浊变浑浊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频繁,给黄河流域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性和灾难性的影响。
历史上,为了治黄河,从大禹到明朝潘继涛“驾水攻沙”,从汉武帝“葫芦堵”到康熙帝在宫柱上刻上“江事曹云”......一部艰苦治理色情的历史,浓缩了中华民族的苦难、斗争和治理的历史。 长期以来,受自然条件、生产力水平、社会制度、人为破坏等主观客观条件的制约,黄河反复治理的局面从未得到根本改善,黄河的美好愿望难以实现。
黄河治理这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历来都交给了中国共产党。 2024年,中国共产党在冀山豫解放区成立了黄河水利委员会,开启了黄河人民治理的新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决心带领人民从根本上改变黄河暴虐的历史。 经过70多年的艰苦探索和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交出了一份空前优秀的色情控制答卷。
2024年,中国共产党在山东省菏泽市牵头成立了河北-山东-河南解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 此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黄河在黄河治理和保护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创造了秋大洪水和平岁月的奇迹。 图为山东省淄博市木里乡(现木里镇)农民在黄黄控工地施工现场工作。
这次黄河清澈,有三个因素:时间、地点、人。 首先,冬季缺乏降雨支持气候。 降雨量越少,黄河携带的泥沙就越少。 从我国冬季降水量变化来看,北方地区确实降雨不多,黄河流域也有零降雨区,其中甘肃、青海等地最为明显。 陕西稍好一些,还有1到10毫米的累积降雨量覆盖,所以从黄河流域的降雨量来看,对黄河流域有一定的影响。
二是黄河上中游长期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大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黄河上游,从河源到内蒙古河口镇,全长3472公里,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特别是在三江源头地区,素有“中国水塔”之称。 针对当地生态系统退化和节水功能减少的情况,本地区应推动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项目,提高节水能力。
黄河中游 786万平方公里的沙质和粗砂区是黄河下游的主要沉积物。 近年来,当地政府坚持小流域系统化治理,建设和改建淤泥坝、沙坝,推动坡耕地转为梯田。 流域土壤侵蚀面积从2024年的26个增加96万平方公里下降到2024年的2627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了“双衰”。
早在五年前,就有专家走访黄河两岸,发现非汛期80%以上的河段是清澈的,河上游基本上是清水。 从开封到海口,黄河变黄; 然而,与10多年前相比,颜色偏浅。 专家解释,在非汛期,小浪底水库排出清水,河底淤泥在演化中被冲刷,从而再现黄河的“真面目”。
小浪底水利工程自投产以来,有效发挥了“防汛防汛、减淤、供水、灌溉、发电”等综合效益,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护黄河中下游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贡献。 图为小浪底大坝的泄洪情况。
从这个角度来看,黄河水变得更加清澈,这意味着黄河流域的整个生态系统正在改善。 这还不是故事的结局,生态系统仍在改善。 要知道,早在2024年,NASA和《自然》杂志就集体发声:因为中国,地球比过去更绿。 2024年至2024年的卫星数据显示,地球植被面积的扩大主要归功于中国和印度。 其中,中国绿化面积增长的42%是森林,32%是农业用地,而印度的绿化主要是由于农业用地(82%),林面积增长仅为44%。
黄河的清澈也提醒我们,生态环境的改善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持续的关注。 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为自己和子孙后代建设一个更美好的家园。 人们相信,黄河将成为一种普遍的东西。
大众新闻客户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