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秋时期,曾伯华碑文中有“金道西行”的记载。 **国家博物馆**。
“金道习兴”是指商周时期铜(金)和锡从长江中下游到中原的长途运输通道。 不过,据《左传》和《尚书》记载,早在夏朝,长江中下游地区就开始向中原进贡铜矿。 商周时期,鄂东南、苏北、皖南和湖北是铜锡矿产的主要来源地,将铜锡资源输送到商周时期的京畿道(今陕西和河南),历时1500多年。
通过考古发掘、文献整理、铅同位素分析等综合研究方法,“金岛西星”的运输路线已基本达成共识,相信主要有两条运输道路:一条是江与汉江之间的路线,沿汉江以东和绥灶走廊, 穿过南洋盆地,到洛阳或习,或从湖北东南部穿过通柏山到大别山“益阳三观”等关口,经信阳到洛阳;另一条是长江与淮河之间的路线,沿皖南地区,向北横渡长江,穿过江淮河和淮河中上游,到达洛阳和中原。 《金岛锡兴》勾勒出商周两代铜锡资源生产流通的宏大历史图景,与早期国家的兴起、人口的流动、朝代的兴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化积淀之路。
“金岛锡线”沿线有大量的铜矿和锡矿遗址,范围大,文化层厚,文化内涵丰富。 例如,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乡檀里遗址宁乡青铜组出土“四羊方尊”等2000多件文物; 江西省瑞昌铜陵古铜矿遗址距今已有约3300年历史,1991年被评为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 湖北大冶铜山古铜矿遗址是中国保存最完好、开采时间最早、冶炼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古铜矿遗址之一。 湖北省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出土了大量青铜器,被认为是长江流域早期青铜文明的中心。
位于湖北的叶家山公墓、郭家庙陵、景山苏家龙陵、枣树林公墓、益地岗陵、鼓墩古墓等曾国遗址,出土了上千件青铜器(套)。 其中,出土的彝族侯墓出土的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套青铜钟。 枣树林墓地出土青铜铭文近6000字,是迄今为止东周考古出土金铭文数量最多的一次,其中“禹”、“夏”等铭文的发现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新的材料。 荆州雄家墓遗址是东周楚国高级大型墓地,主冢规模庞大,墓主身份突出,战马阵容豪华,祭祀场面宽敞,布局体系完备十分难得, 并被考古界誉为“北方有兵马俑,南方有匈家土墩”。赤壁大虎嘴遗址是长江以南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西周城遗址。 此外,还有湖北金罗家、郭元嘴遗址等商周遗址,以及青铜器、铸铜基座等文物和文物。
这些文物对于研究前秦时期的社会进程、古代铸造过程以及青铜器推动的中国礼乐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融合之路。
促进资源流动。 西周时期,长江中下游的百越人掌握了铜矿冶炼技术,周王室的重要附庸国到江汉地区,曾国(又称绥国),主要通过**、战争等方式获得铜材周,通过绥韋走廊或樊阳(今新斋, 河南)。春秋中期,楚国崛起后,南岭型铅料伴锡经江汉平原进口到中原。
促进冶炼和铸造技术的交流。 “金岛天兴”促进了中原与南方早期冶金技术和青铜铸造技术的交流。 殷商年间,铜矿冶炼中心南移,促进了长江中下游铜、锡、铅开采冶炼技术的提高,以及与淮河流域的冶金技术交流。 曾国发明了失蜡熔模铸造工艺,并在中原青铜铸造工艺中采用了泥浆铸造、分铸和焊接技术。 楚国借用吴越的青铜铸剑技术,打造出更为复杂的楚剑。
促进各民族密切交往。 沿“金岛西星”出土的墓葬和青铜器,见证了珠霞族、京楚族、百越族、怀伊族的密切交往。 商人、周人及其次封建汉阳诸暨等中国民族,与南方的荆楚、百越、淮义等民族一起,参与了铜锡资源的开发、生产和流通,以及“金岛锡兴”沿线青铜器的生产和交换。 为保证“黄金路锡游”的畅通,商和周人势力不断向长江、淮河以南扩张,商王武定南征和建立盘龙城(今湖北武汉),周王南征, 而曾、唐、蔡等十余个藩国在汉江、淮河流域的划分,都有力地保证了这条通道的顺利通过。
促进文明融合。 “金岛西行”影响了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城市布局和交通,使中原青铜文明不断向南传播到江汉、荆楚、婺越等地区,共同铸造了青铜文明。 皖南樊昌、南岭、铜陵、芜湖、宣城、沈县、东直等地出土的青铜器,以及江西的武城遗址,明显受到殷商和西周文化的影响。 周常见的青铜器类型是在曾国出土的青铜器中发现的。 比如,在北京苏家龙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中,有周文化和楚文化两套礼器和曾楚婚题铭。 吴国、越国、楚国、曾国与中原国之间,有大量的青铜兵器、礼器的交流和赠送。 铜锡资源和青铜文物的流动,共同推动了覆盖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圈的形成。
文物保护之路。
200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6届大会通过了《文化之路宪章》,“文化之路”作为新的大型遗产类型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遗产保护的新领域。 文化路线的文化遗产具有整体性、科学性、动态性等特点。 挖掘“金岛西行”文化路线的遗留资源,有利于丰富中华遗产内容,深刻诠释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
统筹发掘、系统开发、申报“黄金之路天兴”文化路线遗产。 “金岛西兴”沿线各省可联合包装大冶铜山古铜矿遗址、瑞昌铜陵古铜矿遗址、江西武城、湖北盘龙城等城市遗址,以及银旭、曾后邑墓、兴安大洋洲墓等整体包装,建立一批博物馆、文物公园或教育实践基地, 申请“金岛西行”文化路线遗产,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园项目建设,力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初步名录。
科学解读、专业研究、挖掘“金岛天兴”的历史价值。 围绕“金岛西行”研究设置科研课题,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共同攻关重点问题,推出多篇“金岛西行”系列论文,搭建“金岛西行”科研平台,建设国家青铜文明考古数字资源中心,丰富中华民族社会形成的历史数据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
活化利用,动态发展,丰富时代价值的“金岛天兴”。 以“金岛西行”各民族的代表性人物、事件、文物和风景为素材,举办一系列主题展览,绘制数字地图,推出旅游特色路线和主题IP,打造文化影视和文化创意产品,以体验式讲述青铜文明时代中华民族社会的历史记忆, 身临其境的数字方式。将振兴利用深度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建设、打造一体化旅游和创造民族团结进步沿线,并通过文化遗产展览、文化遗产示范旅游线路等一系列项目, “金岛西行”文化之路将成为沿线各族人民的繁荣幸福之路。(完)。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作者:李然,龚巧,胡飞。
*:中国国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