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测试中,可能性推理-强化弱化问题一直是判断推理的一大难点。 在回答此类问题时,许多考生对因果关系的把握不准确,对题干的分析不完整,导致速度慢,准确性不稳定。 因此,精通概率推理中常见的论证模型非常重要。
首先,初识枚举和归纳。
枚举归纳法是指根据某一类事物的某些对象具有某种性质并且不遇到相反的性质这一事实,归纳推理某一类事物的所有对象都具有该性质。 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从部分有一定规律,整体有那个规律。 例如,今天的美国人比1965年减少了32%,预计到2030年将减少46%。 在中国,人们的身体活动量比1991年减少了45%,预计到2030年将减少51%。 因此,专家认为,缺乏运动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这是典型的枚举归纳。 某些部分(美国和中国)具有某种属性,然后整个(世界)具有该属性。
现在我们了解了枚举模型,那么我们如何削弱或加强枚举模型的主题呢? 事不宜迟,让我们开始下结论。 列举归纳特有的弱化项有三个方向:1样本不具有代表性; 2.样本量不足; 3.未列出的示例没有此属性。 相应地,独特的加固有三个方向:1样本具有代表性; 2.样本量足够; 3.未列出的示例也具有此属性。 好了,在写下上述结论之后,我们可以继续思考具体的例子,以及如果我们在特定情况下削弱它们,如何加强它们。
其次,详细阐述了示例问题。
示例 1]A市某培训机构的老师小王说:“我们的学生学习能力很强。 我们班的同学从零到现在都学了,做论文的平均准确率可以达到80%以上,这足以证明! ”
问题 1:以下哪项最能反驳上述结论?
a.这个班级的尖子生基本都集中在王老师的班上,尖子生的学习能力最强。
b.这个班级的学生在入学前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平均分班。
分析] a. 题干的因果关系如下:从小王班级学生的高准确率(部分学生的情况),得出该班学生学习能力好的结论(整体学生情况)。 A项说明王老师的班级占据了本班学生中学习能力最强的优秀学生,并不代表全班学生,所以问题的结论可以反驳。 B项表明,王老师班级学生的情况可以代表全班学生的情况,加强了题干的结论,排除了B。 所以答案是A。 你发现了吗? 这两种选择都会根据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而减弱和加强。 这是枚举归纳模型中最常见的弱角。 好的,让我们继续第二个问题。
问题 2:如果属实,以下哪项最能强化上述结论?
a.下一届的许多学生已经完成了学业,仍然没有进步。
b.在其他课程中,学生在制作论文时的平均准确率为 95%
分析] b. A项通过举一个反例,说明未列出的样本不具备此属性,反驳题干的结论,排除A,说明这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强。 项目 B 通过一个示例强化了词干结论,以说明未列出的样本也具有此属性。 所以选择 B。 问题 2 中的两个选项都是未列出的样本是否具有需要削弱和加强的特性。 这是枚举归纳模型中第二个更常见的弱角。 好了,我们来增加难度,继续看完整的问题来体验。
示例 2]小林说:“加入工作后,我认识了很多人,这些人都有大学文凭,所以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受欢迎程度非常高。 ”
以下最能反驳小林的推理:
a.小林认识的许多人都是他大学的校友。
b.小林负责后勤和技术支持,与外界联系甚少。
c.小林市的高等教育率与其他城市不同。
d.各城市之间各行各业人才流动率相对较高,很难计算出各城市高等教育的渗透率。
分析] a. 题干的因果关系是:小林加入工作后认识的很多人都有大学文凭,所以推出:高等教育在中国的普及率非常高。 A项指出,小林认识的很多人都是他所在大学的校友,说明小林从中得出结论的“样本”不是随机选择的,基于这样的“样本”得出的结论也不是最现实的,也就是说,正如我们前面所说,样本不具有代表性,可以反驳词干推理。 B项指出,小林与外界接触甚少,但这并不能说明他所认识的人的处境,不能反映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也不能反驳问题的推理。 C项指出,小林所在城市的高等教育普及率与其他城市不同,但小林认识的人可能并不都在自己的城市,高等教育普及率可能高于其他城市,也可能低于其他城市,因此无法反驳推理。 D项指出,各城市高等教育普及率不便统计,与题干讨论无关,无法反驳题干的推理。 因此,请为这个问题选择一个。
通过以上学习,中工教育相信大家对普查归纳的模式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枚举和归纳的核心是从部分推动整体的过程。 可以削弱或加强的选项往往围绕样本,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其他样本是否也具有此属性,以及样本量是否足够。 掌握了这三点,结合题材的具体情况,可以快速选择正确答案,我们去找题材练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