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位于东部沿海城市大连,是一所“985”、“211”和“双一流”建筑大学,力学、机械工程、化工、技术三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筑学科第二轮,计算机科学等12个学科位列ESI前1%; 数学 5 等一流课程 20 碱基; 软件工程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74个,覆盖除新工科专业外所有招生专业。 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的比例超过55%。青年科技人才处于创新创造的巅峰,是国家战略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和用好青年科技人才,对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建设科技人才强国具有重要意义。C919大型飞机、“蛟龙”深潜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华龙一号”核动力装置、智能化工染料、高性能工程塑料......从国家的重型武器到国家重大工程,都能看到大工人的身影。
近日,中国科协公布了第九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提升工程候选人名单,又一批青年新锐进入公众视野。 大连理工大学九名年轻校友被选中。 其中,2人是学校的现任教师。
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提升项目是中国科协于2015年10月设立的首个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主要是为了大力扶持32岁以下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较大的青年科技人才,帮助他们成为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团队储备。
其中,中国科协通过国家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学会协会选拔和资助300名学生,每年给予每人10万元的补贴; 全国自筹学会、协会将选拔资助学生约400人,每年补助金额不低于10万元。 资助期为3年。
连萌,2007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与电子工程专业(硕士、博士),现为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
牛文静,2008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现任长江委员会水文局长江水文信息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
陈婉婷是大连理工大学2009届副教授,主修化学工程与工艺。
卢波,2009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现任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
赵子昂,2010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现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韩道满,2010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应用物理专业(等离子体物理硕士、博士),现任北京控制工程学院总设计师。
刘蓉,2011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物理专业,现为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
云帅,2012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现任浙江大学(宁波校区)助理研究员。
薛炳涵,2012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水工结构工程专业,现任郑州大学副教授。新时代,人才是国家发展最宝贵的资源,是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支柱。 做好青年人才工作,高校要务实吸引人才,务实人才政策,扎实服务保障,确保青年人才工作得到实质性推进,为党和国家伟大事业的发展凝聚强大的人才力量。
长期以来,大连理工大学深入实施“以人才强校”战略,营造了“爱才、认才、用才、容纳、聚才”的良好环境。 建立了1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辽宁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4个国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与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结构分析与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及CAE软件、高性能精密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 1.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完善。为青年人才提供发掘和深耕的沃土。
放眼中国大地,随处可见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在创新道路上勇往直前的青年科技人才,其中就有一群耀眼的“大工人”,他们以奋斗的姿态踏上了国家乃至世界的舞台,绽放着无限的光彩
《中国科学报》和新华网分别向学校报导大连一号-联利卫星研究队进行专访,讲述他们坚持“四个方面”和创新突破技术壁垒的故事;
央视新闻网《中国科学报》刊登专访文章,《中国日报》英文报道“中国首位抵达北极并进行现场采样的海冰力学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青年教师 陈晓东
央视新闻对学校进行了近13分钟的深度报道青年教师王晓虎带领学生自主设计并手工打造国内第一台管风琴的故事;
他们奋战在科技创新前沿,硕果累累,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注入青春力量。
改革发展不等,卓越目标激励人们锐意进取,实现优秀职工的美好蓝图,需要全体职工的不懈奋斗和团结。 未来,我们期待大工有更多的“大成果”和“大科研”,全体师生将齐心协力“加速跑”,为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使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百家豪:大连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
注:文章部分素材来自大连理工大学新闻网、大连理工大学官方微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