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7日,第25届北京大学光华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举行,主题为“探索中国增长动能”。 重庆市原市长黄启帆出席论坛并发表题为《围绕新制造业、新服务业、新业态推动高质量生产力发展》的演讲。 黄启帆说,他所理解的新质量生产力大致由三个“新”的东西组成: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型制造业、以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业态、以全球化、数字化为代表的新业态所形成的聚合,就是新的优质生产力。 我国在制造业、服务业和新业态三大领域具有巨大潜力,通过培育新型质量生产力,推动我国制造业克服短板,使新型质量生产力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新增长极。
很高兴受邀参加今年的新年论坛,今年演讲的主题是“围绕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推动高质量生产力发展”。 我想谈谈我对新的定性生产力的理解。 在我看来,新的质量生产力大致有三个“新”组成部分:第一个新是“新制造”。 我个人理解,“新制造”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制造装备、新信息技术五个领域,但要称之为“新质量生产力”的概念,它不是那些普通的科技进步,不是边际改进,而是颠覆性的科技创新。 对于所谓的颠覆性科技创新,我认为以下五个新标准至少要满足一个:一是新的科学发现。 这是一个“从0到1”,从无到有,一个重大发现,对我们的世界有了新的理解。 例如,量子科学和脑科学的研究可能会在人类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上向前迈进一大步。 二是新型制造技术。 也就是说,它在原理和路径上与现有的技术路线完全不同,但可以替代原来的工艺和技术方案,如未来的生物制造,通过生物反应器生产各种蛋白质、食品、材料、能源等。 三是新的生产工具。 工具革命在人类发展史上一直处于重要地位,因为工具的创新带来了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比如EUV光刻机的出现使7纳米、5纳米芯片制造成为可能,新能源汽车制造中的集成压铸成型技术,使新车的制造成本大大降低, 等等。第四,新的生产要素。 过去,制造业依赖于劳动力、资本、能源等要素,而在未来的制造业中,除了这些传统元素外,还会有新的数据元素。 新要素的介入带来了生产功能的新变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学习效应将产生新的交叉组合和融合裂变。 五、新产品及新用途。 近几十年来,家用电器、手机、汽车等,未来可能是家用机器人、头戴式VR AR设备、柔性显示器、3D打印设备和智能汽车等。 “十四五”规划提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支撑要素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 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航天开发、氢能、储能等前沿技术和产业转化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和加速计划,规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如今,我们看到世界在这些领域正在飞速进步,人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科技进步,一批颠覆性的产品和技术将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生产可能性曲线实现新的扩张和飞跃。 这是我讲的第一点,就是“新制造”。 第二个新是“新服务”。 服务业已成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社会分工深化的结果。 新的生产力需要新的服务,而这种服务的重点嵌入全球产业链和第一链,生产服务业对全球产业链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 关于服务业,现在世界经济版图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在各种高端装备中,服务业的价值往往占设备或终端附加值的50%-60%。 例如,一部手机有1000多个零件,这些硬件的附加值约占产品价值的45%,剩下的55%是操作系统、各种应用软件、各种芯片等的外观设计专利,就是各种服务。 这些服务是无形的,但它们代表了这款手机价值的55%。 其他的,如核磁共振,或各种高端设备和终端,都有类似的特点。 第二个特点是,世界服务业占世界服务业的比重越来越大。 三十年前,服务业约占世界总量的5%,现在已经达到30%,与商品相比,商品的比重在缩小,服务业在扩大。 第三个特点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 我们常说美国服务业占美国GDP的80%,似乎有点“真实和虚”,是不是有泡沫?需要注意的是,美国服务业80%的70%是生产性服务业,而70%和80%是56%,也就是说,美国25万亿美元的GDP中,有近13万亿美元是生产性服务业,这是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高技术服务业。 欧盟27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78%,这78%中有50%是生产性服务业,即欧盟GDP的39%是生产性服务业。 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50%以上,欧盟约占40%,其他发达国家和G20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约占GDP的40%-50%。 相比之下,这三项服务业指标恰恰是我国当前生产力的短板,其中2024年制造业增加值占我国GDP的比重为27%,服务业增加值为528%,但这 528%中有2 3是生活服务业,不到1 3是生产性服务业,这意味着我们的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约为17%-18%,与欧洲(40%)和美国(50%)相比,差距比较大。 换言之,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而要实现高质量的中国制造,就必须提高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的附加值。 根据国家统计局《生产性服务统计分类(2024年)》,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为生产活动、货物运输、通用航空生产、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生产者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和职业服务等提供的研发、设计等技术服务。教育培训服务业、批发经济服务业、生产配套服务业共十大类。这十个板块与制造业密切相关,制造业的各种附加值和服务的附加值都以制造业为代表,如果不到位,制造业的产品就不是高端的。 目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虽然占全球近30%,但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相对滞后。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数据,2024年,全球服务业约占全球总量的30%,而中国服务业仅占去年总量的12%。 去年中国服务出口为285万亿元,其中一半以上是生活服务出口。 我们有3万多亿元的服务进口,进口的基本上是生产性服务业,但遗憾的是,进口的生产性服务业大部分不是中国龙头企业进口的生产性服务业,而是国外服务业企业对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出。 从这个意义上说,培育新的优质生产力,实际上是要把我国服务业的50%变成生产性服务业,力争达到整个GDP的30%。 如果我们的服务业占GDP的60%,而60%中有50%是生产性服务业,那么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占GDP的30%。 虽然还不如欧洲(40%)和美国(50%)的占比高,但已经从不到20%提高到30%,增幅为10个百分点,对于目前120多万亿元的GDP来说,是12万亿元。 如果服务也增加,从目前的12%占总价值的比例提高到30%,这样我们的高端制造服务价值可以达到终端制造产品总附加值的50%左右,这是制造业新质量生产力的方向。 生产性服务业上升了,制造业新生产力也上升了。 这是我想谈的第二个“新”。 第三个新是新的业态。 培育新业态的核心是推动产业转型和产业组织结构的深刻调整。 笔者认为,关键推力有两大:一是全球化,新业态的形成要与全球趋势相衔接,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制度开放,推动形成新的发展格局。 这是一种新的业态,是世界的潮流,我们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需要内外贸一体化,也就是说,我们的市场体系必须从规则、法规、标准、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形成内外循环一体化、市场化、市场化、 法治,国际商业环境。为此,去年12月1日,第一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加快内外贸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调整完善国内相关规章制度、管理、标准等,促进内外贸标准衔接, 检验认证、监督等工作,推广国内外贸易产品同一条线、同标准。第二个关键要点是:数字化形成工业互联网现在我们做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基本上才刚刚开始。 工业互联网不仅是国内工业的互联网,还包括国际和国内的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有两种,一种是企业集团,大型制造企业从设计、市场、信息、销售信息到开发、制造、物流的一体化数字化系统,这就是说工业互联网的各个企业, 就像我们在90年代谈到的SaaS一样,2024年以后的ERP,是一个企业制造工业自动化,从市场到销售,设计整个自动化工业互联网系统。但市场正在发展另一种工业互联网,它依托互联网平台和各种终端,将触角伸向全球消费者,根据消费者喜好实现小批量定制、规模化生产,全产业链贯穿、全球分布,在这样的平台上聚集了数百家研发设计、金融保险、 提供生产性服务的物流运输企业,上千家制造企业,上万家各类原材料供应商,与数字化系统全面对接依托这样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这些企业形成了以客户为中心,全产业链紧密配合的产业集群,真正实现了以销售生产、以旧换新、以慢以快。 现在有这样的工业互联网,中国有那么多,把这样的平台放在哪个城市,哪个城市会带来千亿万亿的销售价值,同时带来千亿万亿的金融结算,还会带来物流等服务,就会成为金融中心, 一流的中心和服务中心。因此,控制未来工业互联网的平台是“三个中心”。 总之,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型制造业,以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业,以全球化、数字化为代表的新业态,形成的聚合是新的生产力质量,我国在制造业、服务业、新商业业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而当前的短板是未来巨大的增长极,我们希望通过培育新的优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制造业克服短板,成为未来发展的新增长极。·end·
排版:马继娟,责任编辑,辛华宇。
延伸阅读]数字人民币试点:探索与实践——第十二届“华瑞金融科技沙龙”观点集锦。
易纲:关于数字人民币的思考与探讨。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数字人民币***研发进展》。
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官方观点集(5)。
宋珂等:金融科技与银行行为:基于流动性创造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