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明之源探寻】。
记者 孙明远.
在中国古代科学史上,公认的“天莞农药”有四大版块,即天文、数学、农学和医学。 其实除了这四个学科之外,还有其他学科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比如地理学。
地理在古代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行政区划离不开测绘,水利工程离不开地貌水文勘查,农业生产离不开气候气象观测......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国家博物馆地图研究所所长王芊芊说,中国古代在地理学的许多分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地理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多种社会功能。
中国的地理勘探活动由来已久。
王乾进指出,受古人认知水平的限制,中国古代地理学没有得到发展。 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古代中国人的地理包含许多虚构的东西。 但是,中国古代人已经具备了观察意识,掌握了相应的方法,这是地理知识产生的基础。
《诗经》中记载的“景为罡,其阴阳,其流泉”,大雅是古人早期地理观察的记载。 古人除了用眼睛观察外,还使用各种工具辅助观察。 例如,在河流水文观测过程中,古人会使用一种叫做水法则的固定装置来观察每年汛期水位何时上涨、水位何时退去、水位达到多高。 随着《风节记》水碑、云阳龙脊石等水法在全国各地流传,古人可以记录一年内每个月和十个月的水文情况。 历史上10年、50年、100年一遇的灾害,都由相关机构使用这些水规则进行记录。
探索活动对拓展地理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王乾进说,中国古代人进行了大量的考察,这些考察起到了相当于地理考察的作用。 许多旅行者、历史学家和科学家都做过这样的探险。
汉朝张骞派出两个使团到西域,将西域的地理知识、风土人情和产品带回中原。 晋朝法显在游历中写的自传中记载了大量域外地理信息。 唐玄奘所著的《唐朝西域志》是研究印度等国古代史和地理的重要文献,它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记录了西域各国的地理信息和社会状况。 元朝的王大元,从泉州港出发,去过很多国家,远至今非洲的莫桑比克。 基于这些经验,他写了《石马依知罗》,记录了200多个古代国家和地区的情况,让当时的人们对世界地理有了更好的了解。
在所有探险家中,最著名的是郑和。 郑和是明朝永乐皇帝派往东南亚和印度洋地区。 他的船队七次远洋航行,留下了著名的航海图《郑和航海图》、《星叉胜兰》、《英雅胜兰》等地理著作。
徐夏珂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探险家,也是第一个系统研究喀斯特地貌的人。 他制定了熔岩地貌的名称,认识了熔岩地貌的发展特征,并分析了熔岩地貌的成因。 此外,他还重新审视了长江源头问题,纠正了原来的误解。 徐夏珂的系列活动,在中国地球科学史乃至世界地球科学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将知识转化为系统的手段已经到位。
如何处理通过探索获得的知识,并随意地将其放在那里? 没有。 王乾进介绍,中国古代人已经有一套把知识转化为体系的手段。
定义是系统化的第一步。 在中国的古代文献中,有一些地理概念的基本定义。 例如,“Pipe Map”是第一个定义地图概念的人; 《大雅师帝》中记载的“大雅师帝”是对地形的系统定义,“大冶说平,广平说平原,高平说陆,大陆叫福,大夫叫岭,能活在水里的人叫周”。 书中的这些定义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定义后最重要的事情是分类。 “玉功”将九州的土壤分为10种; “管”对地形进行分类,如将丘陵划分为15种类型,并对水体进行了具体的分类,称干流为子午水,支流为支流,支流下有谷水、河水、深水。 这些分类是相当系统的,与现代水文学没有明显偏差。
古人描述地理的方式有一定的定量思维。 比如《楚辞天问》中记载:“东、西、北、南,其耕种较多,南北平,其推导几何? 《山海经》将天地的大小描述为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
此外,古人还发现了现象之间的各种关系和规律。 例如,唐代写成的《象屿书》中有近170句谚语,根据光晕、彩虹、雷电、雾等现象来描述天气状况。 古人还发现了潮汐与月球活动之间的联系,借助“四季潮汐图”,可以计算并找到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王千进说,中国古代地理学还有一个可贵的特点,那就是学术批判。 例如,裴秀在《豫公疆域图》中批评前辈的图画,“虽然有粗略的形状,但未经检验,不能依靠”。 李道元在《水书笔记》中说:“从前《大禹记》写的是山海,没有准备; 《地理编年史》的记载简明扼要,不透彻; 《尚书》《本吉》《杖》《均省略,均有描写,不宣判; 《水之书》虽然粗糙,但也被绕过了。 这些学术批评为地理学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它在国民经济和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理知识在古人的各种活动中起到了巨大的支持作用。 王千进把这些功能称为地理的社会功能。 在具体的国家治理中,地理是划分政治边界和制定层次的基础。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区划分的两条原则是“山河相通”和“狗牙交织”。 其中,“山河成便”是指根据地理条件制定政治边界。 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名,直接体现了地理在政区划分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地理在国民经济和民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气象学是地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农业生产离不开气象观测。 气候观测机构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建立了。 《十八种秦法》规定,有关部门必须向**报告降雨量。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紫禁城珍藏着许多明清时期的雨史。 古人还积极研究土壤和季风的性质和规律,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水利工程建设和农业生产。 此外,中国古代人积极吸收国外的地理知识和科学观念,到了明清时期,他们能够绘制出一张比较贴近现实的世界地图。
王千进说,由于时代和社会条件的限制,古代地理也有很多局限性。 比如,专业学者少,业余学者多; 个人旅行多,科学探索少; 技术性更强,理论性更强; 对表面现象的描述较多,对深度探索较少; 对地球表面的研究较多,对地下深处的研究较少。 当然,这些局限性抹杀不了中国古代地理学的辉煌成就,也掩盖不了中国人对世界地理学的杰出贡献。 (科技**)编辑:田伯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