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统计,到2025年,中国气象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 目前,我国气象大数据已广泛应用于能源、保险、交通、旅游等领域。 气象局通过提供分钟级数据和预报数据,以及3D可视化技术支持,推动了气象服务产品的创新。
2015年,气象局发布第27号令后,商业气象服务开始出现,并于2020年全面开放。
国内有新知气象等商业气象服务公司,国外约有350家商业气象服务公司。
气象数据服务市场规模超过 60 亿美元,从 2015 年到 2023 年正在快速增长。
天气因素对行业影响广泛,65%的销售额取决于天气。
气象服务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000亿。
气象服务业蓝海的现状与应用应用气象创新的气象服务产品对能源、保险、航空、交通、旅游、生态等领域产生直接影响。
能源部门包括风能、太阳能、水力、闪电和冻结等,这些对能源安全和电网有直接影响。
保险行业包括农业保险和健康保险,极端天气对保险有重大影响。
航空领域受航空气象影响,交通领域受能见度、城市内涝、大风雨雪影响。
旅游部门受到天气预报的影响,生态部门受到农田、森林、草原和湿地等天气条件的影响。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预报因素,即通过观察天气要素模式和预报技术来推断天气。
随着大型模型的发展,现在可以实现大型模型天气预报。
以前的技术推动了 InkWeather 短期天气**识别技术的迭代。
中国拥有约50,000个无人自主气象观测站,包括农业气象站,陆地湿度,太阳辐射等。
还有自动化气象站和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构成了我国采集气象数据的基本能力。
过去,该技术主要基于雷达数据来判断云天气等。
现在主要基于北斗导航数据,可以穿透云层来判断云层厚度和降雨量。
这是大数据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取代了雷达的作用。
目前市面上可用的数据类型包括地面气象数据。
气象站提供每小时、定时、年度、查询和每日降水数据。
天气数据包括冰冻、降雪、对流、大雨和高温。
农业气象数据包括土壤墒情、生长发育和农田墒情数据。
自然灾害数据包括干旱、洪水和热带气旋。
这些数据将在2025年之前向公众开放,并将对各行业的整合有效。
气象大数据的分类与应用气象数据可分为两类:观测型和预报型。
观测数据包括卫星云图像、高空观测、雷达监测等。
预报类数据包括城市天气预报、数值预报、航空天气预报等。
突发事件预警主要涉及自然灾害和事故灾害。
气象服务产品包括航空气象服务、交通气象服务、旅游气象服务和金融气象服务。
end本文内容来源于公众网络,文章中标注的“原创”仅指原创编译处理的商标,并不代表平台拥有其版权。 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联系删除。
由于空间原因,只进行了部分显示。
有关完整的讲义 PDF 参考,请前往知识星球。
搜索数据、特征和天气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