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6日,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印发《关于印发《2022年全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全国监测分析报告》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显示,公立医院信息化支撑能力持续提升2022年,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全国平均水平达到4级。
全国共有2,817家**公立医院参与2022年度绩效考核,其中西医医院2,112家(综合医院1,521家,专科医院591家),中医院705家(见图1)。 与2021年相比,新增医院128家,因合并、降级、取消等原因退出考核的医院17家。
图1 2022年**公立医院参与绩效考核的医院情况
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2022年,全国公立医院出院患者病例组合指数(CMI值)较2021年略有上升; 与2021年相比,接受四级手术和微创手术的出院患者比例有所提高,公立医院解决疑难复杂疾病的能力稳步提高。
2022年,**公立医院进行日间手术的比例为795%,较2021年增加3个0个百分点; 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 14 例2%,增加17个百分点。 门诊医疗服务范围不断扩大,门诊医疗服务供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提高
与2021年相比,2022年全国**公立医院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切口样手术部位感染率分别下降002 和 004个百分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
2022年,全国领先的公立医院用药合理性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合理性增强,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不断优于国家要求的40ddd(33个)。8DDDS),且仍呈下降趋势,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达到规定要求的医院比例持续增加。
2022年,975%的**公立医院参与了国家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实验室间质量评价,国家实验室间质量评价项目的参与率中位数为955%,通过率中位数为980%,较2021年增加2个百分点2 和 07个百分点。
信息化支撑能力持续增强
2022年,全国领先的公立医院信息化支撑能力持续提升,其中电子病历系统应用层参与率达到990%,电子病历系统应用全国平均水平达到4级,个别医院已达到8级。 与此一致,2022 年,平均门诊预约率为 611%,增加05个百分点,平均预约等待时间进一步下降。
2018-2022** 公立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与评价。
此外,在 2022 年,776%的首批公立医院设立了总会计师,参与医院重大财经事项的决策并监督情况的实施,在医院重大经济事项的分析决策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促进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效率起到促进作用。与2021年相比,2022年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将增加07个百分点,**公立医院的资源配置逐渐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和技术要素。
患者满意度稳步提高
“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持续完善,患者满意度稳步提升。 2022年,全国**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满意度为888分,92分8个百分点,较2021年增加1个百分点9 分和 10 分。 门诊满意度在体验、医生沟通、沟通、环境与认同、隐私、医护人员反应6个维度得到全面提升。 住院患者的满意度在入院和出院程序和信息、疼痛管理和药物沟通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突出问题和工作要求
《通知》指出,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患者满意度虽然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例如,医疗资源分布由总量不足向结构不足转变,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区的优质医疗资源仍相对集中,中西部地区和非省会城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相对较弱,华北、华东地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综合实力依然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从监测数据来看,全国领先的公立医院“跨省、远程就医”现象依然存在。
就患者就医体验而言,排队缴费时间长、楼上楼下“回头跑”的流程问题依然存在。 一些医院没有及时响应患者对疼痛管理、老年护理和一流服务的新期望,并且仍然没有适龄和无障碍的修改。
《通知》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工作要求:
(一)深入总结五年来的经验和做法,不断优化和深化绩效考核工作。 一是科学发挥绩效考核成果,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和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中继续深化外部政策凝聚力,提高政策凝聚力和制度整合度。 二是结合绩效考核中发现的实际情况,找出存在差距,挖掘典型缺口,引导最好的公立医院不断优化医院内部管理和服务流程,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运营效率。 三是积极总结基于客观数据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经验,对绩效考核中积累的数据资源进行深入分析,为医疗健康领域的科学决策、精准治理、高效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2)立足新发展阶段要求,继续推进构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各地和有关部门要结合辖区内人口分布、年龄结构和老龄化发展趋势、疾病谱的特点、就医流程等,提升公立医院疾病诊疗综合服务能力,推动公立医院功能定位落实。 在高水平公立医院网络建设、临床重点专科群体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三位一体”智慧医院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完善医疗质量管控体系建设,提高医疗质量,推动公立医院从“以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不断完善医疗服务流程,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提高医院管理规范化水平,提高临床科研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
(三)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拓展和区域均衡布局。 坚持以“双中心”建设为导向,积极发挥产业和辐射引领作用,实现优质医疗资源转化输出,促进区域分离; 以临床重点专科“千万”工程为抓手,持续推进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提升公立医院疑难危重症患者综合服务能力,引导急慢分离; 在“信息化”和“医疗联盟”的支持下,拓展优质医疗资源拓展渠道,构建分级诊疗格局,根据顶部和底部分开。 不断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缩小城乡、地区和人口在资源配置、服务能力和健康水平方面的差异,更好地满足医疗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