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楼市太有趣了,国企卖房不容易,房企100强的总销售额也大幅下滑,数据显示,去年房企100强的总销售额为6家27万亿元,同比减少173%,由于内卷和土地拍卖成本高,开发房屋的业务变成了微利甚至亏损的经营。
据风电数据显示,截至2月1日,已有54家A股公司发布了2023年业绩预测,其中仅6家预计全年净利润实现正增长; 虽然有8家房企盈利,但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净利润同比下降超过50%; 49家房企业绩同比下降,其中34家房企出现亏损前净利润,累计亏损前约486亿元至730亿元。 这个亏损量远远大于盈利的规模,显然,去年能赚钱的房企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房企都面临着亏损的尴尬。
以绿地为例,在1月30日绿地发布的公告中,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3600亿元,但预计2023年净亏损在70亿至90亿之间,而2022年同期,绿地录得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0。1亿元,从赚到10个小目标,到丢了近100个小目标,这个差距有多难受,恐怕只有格陵兰自己和绿地员工才能真正感受到。 绿地也表示,亏损的原因,一是房地产市场持续下滑,导致其资产下跌; 二是房地产、基础设施等相关上下游行业低迷,持续三年的困难仍未得到有效改善,导致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滑,毛利率下滑,业绩持续承压。
所以,现在监管和调控面临的情况是,房企的压力一直摆在眼前,因为我们之前也说过,今年上半年还是房企还债的高峰期,如果没有持续稳定的销售收入, 这些房企的违约风险必然会继续加剧,甚至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毕竟前段时间恒大已经开始进入清算阶段,这是一个信号弹,没有大到足以让房企倒闭的房企,恒大如此,其他房企也一样。近期纾困政策也更加频繁和刺激,1月26日,召开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部署会议,首批项目清单落地。 同时,广州放宽了全市120平方米的购房上限,上海放宽了郊区单房购房门槛,苏州放开了全部限购,所以会有短期刺激,但要持续还是比较困难的。
中国指数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1月重点100个城市新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3%,绝对规模处于2016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 所以,房地产企业其实是慢慢发现的,没有销售量作为基础,守住他们所谓的**也没有多大意义,央母一直说底层的银行和金融机构会给房企融资,但银行不傻, 而且他们还是愿意给那些安全性较高的国企或混搭房企出钱,不会给那些雷暴房企或者已经出现危机的企业,这也让很多房企雪上加霜,原定的楼房交付更加困难, 因为没有以价换量的操作,房地产公司也无能为力。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楼市最疯狂的时代,我们房地产公司的数量高达6万多家,但经过这几年的改组,现在剩下的房地产公司数量也就只有1万多家了。 例如,在美国,只有500家房地产开发商注册为独立法人。 之前有专家,我们以后只需要10家房企,今年我们楼市的表现是双11,也就是销售面积是11家1亿平方米,商品房销售116万亿元,而按照业内最好的话来说,未来房地产市场将维持在10万亿左右的规模,参考发达国家头部房地产企业6%左右的市场份额,头部房地产企业的销售规模将在6000亿左右, 于是,随着“三高”模式的失败,很多房企都面临转型甚至直接破产。
所以其实并不是楼企本身的眼光和实力有多强大,而是这个时代造就了那么多百亿甚至上千亿的楼盘公司,昔日的王者不断出现,然后水位不断上涨,客户买房买凉, 房地产公司卖房卖凉,当地土地算得手抽筋,但这种高杠杆、高周转的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下的环境了,市场在不断萎缩和洗牌,能开发的好地块越来越稀缺。外围不能靠概念和几个地铁站拉过来,建城难度大。
要知道,广州花了将近20年的时间打造珠江新城CBD,其他城市有财力和耐久性,估计会比较困难,所以你也可以看到,头几年第一监狱的炒房者很多都是在所谓的新区, 新城买房,被未来观念所吸引和束缚,但房企却逐渐谨慎地拿地和开发,作为普通买家,或者去思考能增加多少杠杆,投机致富可能只存在于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