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逆转的戏剧,一直打动着人们的心。
人们喜欢的,是那句爽朗的“昨天你忽略了我的爱,今天我让你爬得很高”。 化工巨头万华化工就有这种酷炫的节奏。
2023年秋季招生,万华在各大化工院校布道,为应届博士生提供年薪45万元,为新入职人员提供购房无息贷款。 对此,很多化工都羡慕不已。
万华化工有很好的背景。 它被称为“化学毛”,也被称为化学工业的“华为”。 在“全国创新企业100强”中,万华排名第三,仅次于华为。
与华为一样,万华的国际地位也不容小觑。 自2022年以来,不仅跻身全球前50名,而且在化工行业处于逆周期状态的2023年,也保持了正向的业绩增长。 2024年2月2日晚间,万华业绩快报显示,2023年营收1753亿元,同比增长5。9%;净利润168亿元,同比增长35%。
数据**:风
截至目前,万华净利润已连续七年突破100亿元,2023年日均盈利规模约为4600万元。 与20多年前的万华化工相比,可谓是天上地下。 当时的万华是个气愤不平的无名小弟,被欧美企业打压。 正因为如此,万华一直没能攻克MDI的技术难题。
MDI是一种特别难生产的塑料原料,用途广泛。 是制备聚氨酯的关键原料,应用于车顶、冰箱保温、鞋底浆料等多种生产生活场景。
在上个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世界上只有少数几家化工巨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MDI的生产能力。 在浩瀚的历史中,万华是如何解决卡脖子问题,取得今天的成就的? 这其中的艰辛和艰辛,只有局内人员才能体会到。
比如万华化工第四代掌门人,“经历过被别人卡脖子是什么感觉。 有了这样的经历,自主创新的火才是真正的火。 真正的火是不能被吹灭或倒灭的火。 现任掌门人廖增泰是这样描述的。
这一切都始于 40 多年前。
1978年,改革开放大幕拉开时,中国工业陷入困境。 要让全国人民穿上皮鞋,难度很大。 为了解决普通人穿皮鞋的问题,万华的前身烟台合成制革厂应运而生。 来自全国各地的7000名建设者。
其中,有刘永珍,他从轻工业部晋溪化工厂副厂长调任,成为万华第一代掌门人。 刘永珍从事化工行业多年,曾任化工部某直属企业总工程师,行业经验丰富。 刘永珍在万华的发展史上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北山长城**投资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兆江对第一代万华进行了评价。 李建奎当时也在轻工业部工作,见他需要人手,李建奎二话不说就从北京来到了烟台。
有人才,但原材料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万华从日本引进了一条300万平方米的合成革生产线,并配备了年产1万吨的MDI装置。 该设备在被日本公司淘汰后也被卖给了万华。 整个合成革引进项目成本约为46亿元,相当于当年中国财政收入的4/1000。
但问题来了:万华有设备,但没有技术。 MDI自应用于工业生产以来,其生产技术一直被欧美化工巨头垄断。 正是在这样的尴尬处境中,1982年,一个名叫丁建生的大学生被分配到万华化工。 这个年轻人痴迷于技术,喜欢拆开核心技术设备进行研究。
当时,谁也没有想到,丁建生这个年轻人,会在万华的发展史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丁建生来到万华一年后,合成革厂建成投产后,廖增泰从华东理工大学毕业,加入万华,在MDI车间担任技术员。 廖增泰也是后来的万华掌门人。
万华被卡在脖子上无奈,廖增泰和丁建生也有同感:由于引进设备导致技术引进失败,万华无法真正掌握生产诀窍。 当外国专家在那里时,一切都很顺利,他们一离开,设备就不工作了。 前三年,万华一年只能勉强生产四五千吨。 到了第四年,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这一年,丁建生虽然当上了MDI分公司的车间主任,但是他和其他人一样无能为力。 “连续10年,我们还没有达到生产,我们要启动和停止,我们要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在现场处理问题,而且需要几天几夜来处理,这有时令人绝望。 廖女士后来回忆说,“如果换原来的配件,来回要花三个月的时间,所以要想办法自己弄到配件。 ”
廖增泰记忆中的这种绝望处境,让万华决定再买一辆“新车”,从国外引进高科技。 然而,令人愤怒的是,欧美国家仍然严格封锁来自第三世界的MDI技术。 万华花了四年时间与多家外国公司进行谈判,但最终被拒之门外。 这时,万华意识到高科技是买不到的。
中国人不能自己制造MDI。 当时,一位西方技术权威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22人的介绍队解散了,最后只剩下4人,其中两人是专门从事MDI的,一个是廖增泰,一个是丁建生。 MDI车间总工程师丁建生不相信西方人的断言。
1993年,丁建生下定决心自主研发MDI技术。 他与包括廖增泰在内的10人团队一起,努力找出日本设备的工作原理。 在管道、阀门、温度传感器和进料比之间,丁建生一直在努力探索。 半年来,他们反复拆装零件,拆装,组装。 这样一来,丁建生就熟知了几十万个零件。
1995年,当丁建生慢慢掌握了MDI的一些技术诀窍,万华改革的序幕拉开时,刘永珍为万华奠定了基础,并交给了二代掌门人李建奎。 “李建奎在万华早期的战略布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兆江认为。
李建奎上任一年后,万华研发MDI制造技术,工厂产能达到150,000吨。 迄今为止,中国突破了欧美国家60年的技术封锁,成为继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DI制造技术国家。 李建奎任职期间,除了在创新技术上取得突破外,万华还发起了“砸铁饭碗”行动。
究其原因,从1996年到1998年,万华连续三年亏损,只支付了60%的政府人员工资和70%的一线员工工资,大量人才流失。 当时工人的月收入在300元左右,廖增泰是副厂长,月薪在600元左右。
改革从来都是被逼到梁山的,也是死后诞生的。 万华新的改革方向是通过股份制的改造,强行实现观念和机制的转变。 时任万华人事总监的栾新光表示,如果没有这些变化,后期很难实现与国家改革的对接。
1998年12月,万华以集团旗下MDI分公司为主,合资成立烟台万华聚氨酯有限公司。在这次重大改革中,丁建生先是担任万华总经理,后又担任董事长,成为万华的第三任掌门人。“丁建生是万华化工快速发展的灵魂。 王兆江评论道。
上任后,他继续了原董事长李建奎的改革创新。 比如引进人才,丁建生招收了杨勇博士,开出了年薪8万元,拥有150平米的海景房,比他2万元的年薪高出一星半多。
风雨兼程,玉茹成功了。 快进到2000年,那一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 短短半年时间,中国市场已投放了高达10万吨的MDI。 在低外产品、高品质的冲击下,失去竞争力的万华再次陷入危机。 在关键时刻,丁建生在稳定大局的同时,对原有设备进行改造,扩大产能。 例如,在宁波新建了一条年产能16万只的MDI生产线。
产量增加后,成本被稀释,万华也有信心打好第一场战争。 2001年,万华踏入资本市场的大门。
此次登陆中国资本市场,是万华的历史性转折点。 这不仅为万华带来了4亿元的资金,也带来了体制机制的变化,助推了万华的快速发展。 许多年后,廖增泰对**叹了口气。
万华化工上市后,以华为伟奇(现任万华化学常务副总裁、**研究院院长)为首的新一代科研团队继续研究,建立了各关键部位的化学模型,并进行了详细的化学模拟计算。 华伟奇拥有浙江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出国留学,毕业时受到多家央企和跨国公司的青睐。 丁建生看了三遍茅草屋,华维琪在2001年进入了万华。
万华为华伟奇配备了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无上限的科研经费,以及一个可以研究MDI技术的工作平台。 华维琪失恋后,万华甚至帮他找了个伙伴,解决了题主的工作问题。 在全方位的护送下,华维琪率领的科研团队没有让万华失望。
随着他们不断的创新努力,万华的MDI技术和生产能力不断升级和突破。 到2004年,万华已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MDI生产商。 四年后,万华花了126亿欧元,成功收购欧洲第五大MDI供应商匈牙利博苏化工。 通过此次收购,万华成功开拓海外市场,巩固了30万吨的产能,并迅速成为MDI产能全球前三的化工企业之一。
万华的第二次飞跃是从2010年到2015年。 在此期间,当MDI需求再次激增时,万华踏入了行业的节奏,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迅速占领了市场:以25%的市场份额成为全球领导者。
2015年后,万华放慢了脚步,将全部资金投入到石化、大乙烯、新材料等上下游化工项目上,成功避开了2015年MDI产能过剩期。 今年,丁建生因身体原因不再担任董事长。 选举后,万华最早的核心骨干、众多关键节点技术大师廖增泰成为万华新一代的掌门人。
在廖增泰的带领下,万华的第三次飞跃开始了。 正是在今年第二季度,淡水泉首次出现在万华十大流通股中。 2016年以来,国际油价创下最高水平,MDI需求再度爆发,聚氨酯行业开始复苏,中期再度扩产的万华开始在资本市场腾飞。
一年多后,万华的股价翻了一番,从2015年底的11元左右涨到2017年4月的每股22元。 万华三跃期间,淡水泉在2015年第二季度至2017年第二季度“深度运营”了万华化工。
如果从2015年6月30日到2017年6月30日计算,尽管在这两年中,万华化学的股价上涨了56%,尽管它经历了牛市到熊市、熔断、股债双杀等多次动。 这也意味着淡水泉在万华的入股是一笔可观的利润。
但淡水泉并不是最赚钱的,淡水泉退出后,一些新人赚了疯狂的钱。 当时,万华正处于从“中国万华”到“世界万华”的快速成长时期。 2017年下半年以来,随着MDI的涨价,万华化工开始受到市场的追捧,2018年7月股价大幅上涨至54每股 95 美元。
今年年初,万华提出了力争到2025年成为全球化工企业10强的目标。 经过三个月的暴跌,万华化工的股价在2019年下半年开始企稳。 此时,万华凭借其较高的MDI产能,已连续数年牢牢占据世界第一。
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万华化工股价达到阶段性高点,最高达到144每股78元,市值一度达到4000亿元。 这让很多没有持有万华的股东觉得自己错失了一亿。 2018年,他在万华重仓,2021年初高点卖出的孙慧刚,赚了五六十亿元的巨额利润。
2021年,万华进入全球化工企业20强,销售收入超过1445亿元。 至此,万华不仅将自己打造成周期性成长型企业,更成为世界级A股化工巨头。
寇光武 万华化工总裁
为防止万华技术泄露扩散,万华实施员工激励改革,允许骨干员工持股,这也是万华科技保密的重要制度保障。 此外,不偏离化学领域,始终专注于主营业务,是万华成功的又一大原因。
除了创新等文化优势外,万华的另一大优势是是国有企业,资源丰富,享有中国独特的国内市场,这是万华成为行业领导者的重要原因。 王兆江对城界说。
然而,万华却逃不过循环诅咒。 2022年初以来,在原料高企、下游需求低迷的情况下,万华化工业绩开始下滑。
股东王峰在投资万华三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不错的回报。 他一度忽略了化工行业的周期性,直到2022年万华净利润同比下滑,王峰才深刻领悟到这句话:没有人能逃脱周期的诅咒。 就连化工巨头万华也不例外。
进入2023年,虽然万华化工的原材料成本因全球油气下调而有所降低,但由于化工行业下游需求处于复苏阶段,万华化工仍存在营收不盈利增长:前三季度归属净利润同比下降6%65% 至 1273亿元。 在业绩不佳的情况下,万华的股价开始**。
截至 2024 年 2 月 23 日**,万华化工收盘价为 7762元股,2021年2月为144股每股78元的历史高位已超过40%,市值蒸发超过1500亿元。
(万华化工股价走势图**同花顺)。
总体来看,公司股价预期过高,行业处于下行趋势,企业业务发展遇到瓶颈,行业突然遭遇黑天鹅事件。 王兆江告诉市内人士,但万华股价走势,除了A股的市场流动性和投资者情绪外,主要取决于全球主营业务的需求走势。
在一家化工公司工作的孙红是这么认为的。 他告诉世杰,在周期的魔咒下,万华最大的优势也变成了最大的劣势。 “聚氨酯板对万华来说太重了。 而正是万华的体制和规模,决定了它不会看重较小的市场和产品。 ”
不过,从目前来看,在逆周期化工行业,聚氨酯行业确实处于产能过剩状态。
聚氨酯行业市场分析显示,2021年我国聚氨酯产量将达到1532万吨,较2016年增加447万吨。 从聚氨酯产销来看,近年来我国聚氨酯产销率不足1,且呈逐年下降趋势,2020年仅为844%,表明中国聚氨酯产能过剩加剧,出口依存度增加。 2022年,我国聚氨酯产量已达1600万吨,约占全球总产量的45%。
这也导致了万华部分产品的下滑,进而影响了公司的利润率。 另一方面,近年来,在万华逆势扩张的过程中,资金支出不小,“短期内会加重万华的财务负担,给现金流带来压力。 上述化工企业告诉该市。 “过分依赖单一业务会拖累公司的整体业绩。 对此,万华其实是意识到了这一点。
万华在MDI领域坐得第一后,万华进入了石油化工行业(乙烯、氯乙烯、环氧乙烷等)和新材料(TPU、SAP、PC、PMMA)行业的新赛道,意在形成一条完整的生产线。
在万华的愿景中,石化产业链是万华全产业链的桥梁,可以支撑聚氨酯、新材料、精细化学品的生产,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廉价原料。
多年来,万华一直没有闲着,聚氨酯事业部等七大业务事业部都在积极开发新产品。 例如,2023年,万华将布局聚砜、异丙醇胺、尼龙12弹性体、间苯二胺、特种异丁烯、POE等一批重点化工新材料项目,同时加大在电池电解液和电池**领域的布局。
但这种长期布局,短期内很难取得成效。 从目前来看,除了乙烯、聚乙烯以及石油化工行业一些高性能新材料和高端特种化学品外,还存在一定的短缺,其余国内主要石化产品,如环氧丙烷、MTBE、丙烯酸和酯类,都呈现出产能过剩的特点。
在这样的环境下,万华石化板块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2023年前三季度,石化板块销售额518亿元,同比下降8%。 但好在万华精细化工新材料板块前三季度表现不俗,营收175亿元同比增长15%。 聚氨酯板块方面,销售额为500亿元,同比增长约2%。
与去年相比,万华2023年业绩虽然处于小幅提升状态,但在化工行业寒冬之际,这家龙头企业要再保持一年正增长并不容易:全年营收1753亿元,同比增长59%;净利润168亿元,同比增长35%。只不过,面对这样的业绩增长速度,万华也意识到,2025年设定的全球前10强企业的目标很可能并不完整。
从公开信息中可以看出,实现世界前十目标的时间表已经改到了2026年。 2026年,万华能否实现世界前10名的目标? “虽然化工行业整体市场相对悲观,但预计化工市场将从2024年底开始好转。 万华2026年进入世界前10,还有希望。 曾经和万华打过交道的孙宏向城里人预言,万华有本事有实力。
万华的股价继续保持**,这并不意味着公司失去了增长。 “增长是一个长周期的概念,应该结合整个行业生命周期和宏观经济趋势来看待。 “王兆江说。
不过,不得不承认,万华要想进入世界前十,首先需要战胜六家中国化工企业。 2023年,中国化工企业上榜全球化工企业50强的7家中,有3家进入前10名,分别是中石化、台塑、中石油; 其他4家公司进入前20名,分别是排名第11位的恒力石化、排名第15位的先正达集团和排名第16位的融盛石化。 万华化工排名第18位。
距离2026年还有两年时间,就看万华如何再次冲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