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酒葡萄价格低廉,难以销售,因此一些农民放弃了管理,让葡萄藤冻死......经过多年中国葡萄酒消费市场的低迷,许多葡萄酒产区的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开始萎缩,企业产量和销量明显下降。 有业内人士表示,我国葡萄酒行业发展困境,不仅是因为缺乏优质酿酒葡萄苗,更是进口葡萄酒的冲击。 我国葡萄酒产区应注重文化底蕴的挖掘,打造特色鲜明的产品形象,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葡萄酒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遇到了差距。
葡萄酒夜光杯,想喝琵琶立刻催促。 “一千年前,王汉的诗《梁州慈》使甘肃在文化上与葡萄酒联系在一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也让甘肃分布了大量适宜种植酿酒葡萄的地区,尤其是河西走廊沿线广袤的沙漠地区,地处世界葡萄酒原料最好的产区——北纬36度至40度之间, 这里有适合葡萄生长的光、热、水和土壤资源的最佳组合。
2010年,甘肃省印发《甘肃省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甘肃葡萄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葡萄酒市场占有率占全国葡萄酒市场的10%左右,葡萄酒销售额超过400亿元。 2014年和2021年,国家两次修订《西部地区鼓励产业目录》,均将“优质酿酒葡萄种植酿造”列为甘肃首个鼓励发展的产业。
然而,实际发展与原计划相去甚远。 记者从甘肃省葡萄酒流通产业促进中心了解到,甘肃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葡萄酒产业,2011年前后,甘肃酿酒葡萄种植面积一度发展到30万亩,全省葡萄酒企业销售额达到12亿元。 从那时起,甘肃的葡萄酒产业多年来一直在下滑。 2022年甘肃省酿酒葡萄实际种植面积不到15万亩,酒企销售额降至3家2亿元。 全省19家葡萄酒生产企业中,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的只有6家。
有业内人士表示,甘肃葡萄酒产区不景气与国内葡萄酒市场的低迷有很大关系。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的葡萄酒消费量从19的峰值上升3万亿升下降到88亿升,下降54%。 根据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的《2022年世界葡萄和葡萄酒行业状况》报告,2022年中国葡萄酒消费量下降了16%,而进口量也下降了21%,国产和进口葡萄酒均创下新低。
多重因素阻碍了葡萄酒行业的发展。
甘肃莫高区工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杜光珍介绍,自2012年以来,我国对部分国家进口葡萄酒实行零关税政策,加大了进口葡萄酒对国内葡萄酒市场的挤压力度,给国内葡萄酒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进口葡萄酒已占国内葡萄酒消费量的三分之二。
根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7月,国内指定水平以上企业葡萄酒产量为740,000 千升,而同期葡萄酒进口量为 15260,000 千升,进口值 4898亿元。
高昂的税负和不断上升的生产成本也使国产葡萄酒处于不利地位。 甘肃夏博兰酒业总经理陈胜表示,我国葡萄酒按工业产品管理,征收13%的增值税和10%的消费税,综合税率在25%以上,远高于国外同行业10%的综合税率。
近年来,人工和包装材料成本大幅上涨,加大了国内葡萄酒生产企业的压力。 甘肃省葡萄酒行业协会副会长郝燕表示,与国外产区相比,国内很多葡萄酒产区冬季气温较低,需要将葡萄藤埋在土壤中保暖,仅一亩地的成本就要1000元。 此外,葡萄酒的主要原料明显较大,其中包装材料超过30%,并且还在继续上涨,这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
此外,优质酿酒葡萄苗的缺乏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陈晟介绍,目前生产的葡萄苗多为廉价的自繁根苗,其抗冻性、抗旱性和抗病虫害能力相对较差,如果遇上低温、干旱天气会造成葡萄产量和品质下降,极端低温天气也会导致幼苗冻死, 成为国内葡萄酒行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挖掘和增强生产区域的竞争力。
在采访中,不少人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葡萄酒文化的普及,国内葡萄酒行业仍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他们建议,国内葡萄酒产区应从加强品牌建设、挖掘文化底蕴入手,提升产区优势。
一是加大葡萄酒品牌建设力度,形成精品酒庄集群。 国内各葡萄酒产区要坚持统筹宣传营销,坚持集聚化、品质化、国际化的发展路径,形成精品酒庄集群。 同时,大力推进规范种植,做好酿酒葡萄种植原产地保护工作。
二是注重文化遗产的挖掘,将葡萄酒产业与现代文化旅游相结合。 陈胜、郝燕等人说,酒不完全是洋来产品,唐宋诗中有大量描写酒的诗。 通过对葡萄酒历史文化的挖掘,中国要形成品质独特、内涵丰富、容易被大家接受的葡萄酒文化,促进行业发展。 甘肃滨河集团总经理徐文亮表示,酒庄旅游发展是一大趋势,既是酒企多元化的手段,也是酒类消费市场的培育。
三是加大对国内优势葡萄酒产区的支持力度。 有关部门要在税收、资本等方面支持组建大型种植基地、企业、小型酒庄等,同时制定健全民间借贷相关法律法规和诚信制度,打通民间资本等社会资本进入酿酒葡萄产业的渠道。 (记者 张欣欣 兰州报道)
责任编辑: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