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把乡村文化建设摆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 今年一号文件提出,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加强优秀传统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乡村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维度。 推动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坚持传承创新,努力延续中华文化脉络;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 要坚持培养文化人,培育乡村文明; 要坚持文旅融合,繁荣乡村文化产业。 河南省邺县作为叶宫的故乡,这座历史文化古城坚持结合自身特色,积极探索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坚持传承创新,努力延续中华文化。 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民族根源的源泉。 坚持传承和创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振兴乡村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着力延续中华文化脉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坚持古城文化背景,在全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改造和创新发展,抓好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 一方面要加大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研究和传播。 此外,还要整合区域资源,充分发挥县内红色遗址的宣传教育功能,实现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
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农民内生动力。 乡村文化的产生、传承和发展,源于几千年来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农民既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 坚持人民文化在农村的主导地位,培养一批致力于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徒、守护者、创造者和传播者,让他们自觉承担起振兴乡村文化的责任,不仅是振兴乡村文化的必然要求, 也是激发农民内生动力的必然选择。
坚持以人为本,唤醒农民的乡村文化意识,引导农民重新认识乡村文化的价值。 增强农民对乡村文化的情感认同,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力量。 一是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依托农村文化服务站,持续推进“戏曲、电影、文艺进乡、进校园”等文化活动; 二是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鼓励每个村组建有自己特色的表演队,巡县巡视; 三是搭建展示平台,依托各村文化资源,建设教育基地、科研基地、民俗博物馆等,吸引农民参与乡村文化振兴。
坚持文化人,培育乡村文明与时尚。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影响人民,是培养和发扬同心同德、团结奋进的时代精神的迫切需要。 坚持农村培育人,既是振兴乡村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乡村文明的必然选择。
坚持文化人,倡导科学文明生活,推动乡村风俗转变,培育乡村文明时尚,夯实乡村文化振兴基础。 一是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 引导农村党员干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工作生活,促进农村家庭风尚的培育; 二是继续开展风俗易化工作。 通过在各村设立红白理事会,制定明确规范的实施方案,倡导文明的乡村风俗。 此外,改善农村社会的不良风气,弘扬社会正义; 三是利用先进典型选拔活动的机会,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富家、好儿媳、好婆婆、好家庭等选拔活动,以典型事迹、典型品格教育村民,让村民以身作则; 四是创新先进的沟通方式。
坚持文旅融合,繁荣乡村文化产业。 文化是基础,产业是载体。 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通过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将现有文化存量转化为经济增量,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实现乡村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有效治理和富裕生活。 坚持推进乡村文旅融合,既是振兴乡村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生态、历史、人文、产业等特色要素为基础,坚持文旅融合,繁荣文化产业,创新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一是将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依托农家乐体验、民俗风情鉴赏、非遗展示,深挖传统村落“古古”,打造特色旅游度假区; 二是将红色文化资源纳入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深挖以革命遗址、革命英雄、革命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文化基因,因地制宜发展红色旅游; 三是将绿色自然资源纳入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聚焦自然风光、生态养生、休闲农业,深挖乡村自然资源,打造生态田园综合体。
作者:马开阳,黄慧祥,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责任编辑:李一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