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学校园开放话题再次引发社会热议。 1月2日,教育部印发《关于答复第十四届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第04329号提案(教育第428号)的函》,明确提出大学校园对外开放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高校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在北京、广东、重庆等地发现,不少高校正在逐步有序对外开放,校外人员可以通过预约报到、刷身份证等方式进入学校。 但部分高校对师生、亲友进出校园实行审批制度,或只放出少量参观名额,普通市民和游客进入校园仍存在障碍,校园开放进度与公众预期差距突出。
高校的大门应该向社会敞开多大?如何在确保正常的教与学秩序和回应公众期望之间取得平衡?受访师生、市民和专家建议,要继续提升校园管理和治理水平,有条件地开放高校大门,探索创建更加开放的学校理念,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
高校“有条件开放”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2024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影响,多所高校实施封闭式管理,保护师生健康,收紧校外人员出入。 疫情防控过渡后,部分高校逐步向公众开放,有的高校仍严格控制出入口大门。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山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已明确向公众开放校园。 各大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校园来访者相关管理规定,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同时,提高开放程度。
例如,暨南大学对访客人数没有限制,校外人员填写入校原因、身份等信息后即可进入校园,获得“访客入场码”。北京外国语大学无需提前预约,访客可凭二代居民身份证进入校园,通过闸机刷脸,完成**人脸验证。
虽然它向公众开放,但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学校已经建立了三重保障。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大二学生曾岳表示,目前校外人员进校需要核实姓名,校外车辆需要预约登记,进校后必须严格限速,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和生活依旧照常进行。
湖南大学二年级学生苏某告诉记者,由于学校位于岳麓山风景区,旅游旺季游客和社交车辆数量明显增加,但进出教学楼、图书馆等场所需要刷卡,教学秩序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她认为,完全打开校门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在限制人流和车辆流动、预约等条件下,校园可以适度对外开放。
在回答大学校园是否应该对外开放的问题时,广东省教育厅安全保障处处长江存宇表示,关闭和分区是疫情造成的“例外”状态,关闭可能会降低一些管理成本,但管理不能凌驾于开放之上, 要在开办中着力提升校园精准化、精细化管理能力。
目前,许多高校都探索了有条件开放的模式。 西南政法大学公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副教授杨尚东认为,高校承担着科研教学的任务,需要采取约束性措施,为师生提供适宜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保障师生安全, 通过限制参观人数、参观时间和开放区域来实现与社会的互动,这是实现管理与开放之间平衡的一种方式。
校园开放度不高,难以满足社会期望。
现在疫情已经过去了,为什么居民不能再进入校园了?近日,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不少关于高校开学的热门帖子,不少市民和游客发文表示,走到校门口就被“拒之门外”,感到非常疑惑。
记者走访了北京、广东、重庆等地的多所高校发现,目前部分高校只对校友进校开放,虽然部分高校实行聘任制,但审批权掌握在校园师生手中,或只有少数参观名额固定, 而普通市民和游客要想进入学校,还是“难找”。
北京居民刘女士说,她以前经常带孩子去家附近的一所大学散步,但近年来,学校已经关闭,附近的居民失去了一个放松的好地方。 她无奈地说:“我观察到,绝大多数市民和游客都很乖巧,没有给师生的校园生活带来麻烦。 反倒是近年来,一些学校门口出现了乱象,预约成为一些人赚钱的工具。 ”
黄先生是广州市民,平日里喜欢和孩子一起出游,每次去陌生的城市,他最期待的就是去当地的高校,但现在有些高校不对外开放,这让黄先生感到非常苦恼。 “基本上每所学校都需要在***预约,运气好的话可以提前一天预约,有的学校5天后就只有名额了,需要拼'抢号'。 ”
中国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良认为,目前一些大学的“有限”开放,实际上增加了大学和社会访客的成本。
对于高校来说,在审批、人员、技术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这是明显的成本。 但是,社交访客会遇到隐性成本增加,需要提前查询各大大学的政策,有针对性地预约。 一些热门高校甚至需要提前一周预约,让市民走到校门口却吃得“关门”,不利于大学正面形象的建设。 马亮说。
除了社会对高校开放的呼声外,大学生也渴望参观其他高校。 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上看到,不少大学生发文“摇人”,希望能帮助其他大学生互相复习对方的录取情况,评论区也有不少网友热情“接单”。
一所好的大学是没有围墙的,我希望在校园里看到老师和同学以外的人物,因为在过去校园全面开放的时候,学校里有很多'烟火'。 校园资源也要与社会共享,如名师讲课,知识要有公共属性。 中山大学研究生二年级的郑先生说。
专家:增加开放性,防止形成“看不见的墙”。
高校的大门应该向公众开放吗?对此,许多专家学者支持开放态度。
杨山东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文体设施向社会开放。
《高等教育法》规定,我国高校的三大职能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 高校在承担科研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作为社会知识传播中心,不能完全采取封闭式管理。 “杨山东说。
马说,中国大部分高校都是公办大学,由国家资助,应该在社会服务方面发挥很好的作用学生还需要在大学校园里体验社会的运作,把成年大学生当成“温室花”,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成功。
针对当前高校开放程度与公众预期差距,受访专家学者建议,高校要围绕“练内功”,探索打造更加开放的办学理念、体制机制和组织形式,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高校开办的背后,承载着办学制度和办学理念。 校园大门的打开,不应取决于社会等外部驱动力的大小,而应由大学自身办学理念的内在驱动力来提供。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褚朝晖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转变思路,推动校园有序开放。
多位专家认为,高校要逐步提高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精准精细管理能力。
杨尚东建议,高校要继续优化校园出入管理制度,有序对外开放,注意开放时间和区域,如教学任务期间要限制,部分特定校园区域如师生生活区不对外开放。
马亮表示,开放可以分步进行,首先要实现全国各大高校师生互访校园,其次是各大学校园分阶段开放,未来先开放校园大门、图书馆、教学楼等大学建筑等“小门”, 如何打开,可以有条不紊地探索。
高校的开放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开放,更重要的是要与外界建立更深层次的资源共享和知识共享,防止“看不见的墙”的形成。 “杨山东说。 (记者 周思雨、杨树新、赵旭)
*:新华每日电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