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医美三大火枪手之一的华熙生物(688363)突然下跌,没有明显下滑,盘中跌超14%,最终收跌1062%。华熙生物相关人士对北京商报记者独家回应称,由于融资订单强制平仓,公司股价大幅下跌。 随着透明质酸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华熙生物“玻尿酸第一股”的光环褪去,公司股价也创下上市四年多来的历史新低。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华熙生物的“肉毒杆菌毒素”业务失败了,并将目光投向了重组胶原蛋白市场。 在净利润下滑下滑,华熙生物如何通过重组胶原蛋白业务布局,讲述医疗美容“新故事”,值得投资者期待。
股价盘中跌超14%
1月30日,近期没有公开消息的华熙生物股价突然暴跌,盘中跌幅超过14%,令投资者感到意外。
交易**显示,1月30日,华熙生物开通081%,开盘价6479元股,股价开盘后一路下跌,盘中一度跌超14%。 午后开盘后,华熙生物股价跌幅小幅收窄,截至**,华熙生物录得5838元股,收跌10股62%,总市值2812亿元,全日成交额383亿元,周转率328%。
针对华熙生物股价大幅下跌,华熙生物相关人士独家回应北京商报记者称,应该是融资令强制平仓导致股价上涨。
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融资强制平仓是指一些加大融资和杠杆的投资者,在股价暴跌后,无法弥补保证金,会出现强制平仓的情况, 并被动地全部出售,这可能会导致相关产品的加速。
杨德龙进一步表示,本轮行情较大,通过融资杠杆投资者,面临相对较大的平仓压力,尤其是部分融资盘比较大,股价被动平仓导致大幅下跌的概率更大,一旦强制平仓,投资者的资金可能面临亏损风险, 建议投资者用闲钱投资,理性投资,谨防强制平仓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1月30日,华熙生物科技触及55的低点6元股,创下公司股价历史新低。 数据显示,华熙生物已于2019年11月6日登陆科创板,上市前两年,公司股价持续上涨,一度升至31536元股(复利后**) 然而,自2021年7月以来,华熙生物的股价逐渐下跌,已从历史高点回落超过百分之八十。
很难掩盖业绩的下滑。
作为医美三大火枪手之一,业界经常将华熙生物与爱美客、浩海生物相提并论。 从2023年前三季度的经营情况来看,华熙生物无法掩饰业绩下滑,成为三家火枪手中唯一一家去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下滑的公司。
财务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华熙生物实现营业收入约4221亿元,同比下降229%;对应归属净利润约为514亿元,同比下降2407%。
另一方面,华熙生物与爱美客的净利润差距相对较大。 财务数据显示,去年前三季度,爱美客的营业收入约为217亿元,同比增长4571%;相应的应占净利润约为1418亿元,同比增长4374%。从昊海盛科来看,昊海盛科的净利润水平不如华熙生物,但净利润增速较快。 昊海生物同期营业收入约为1982亿元,同比增长2523%;相应实现的应占净利润约为327亿元,同比增长10204%。
对于2023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下滑的原因,华熙生物表示,主要是由于公司营业收入和综合毛利率下降所致。 华熙生物在公司2023年半年半报中提到,2023年上半年,公司功能性护肤品业务实现营收1966亿元,同比下降756%,占6392%,毛利率7449%,下降 425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原料业务、医疗终端业务、功能性护肤品业务和功能性食品业务是华熙生物的四大业务板块。 其中,功能性护肤品业务是华熙生物最大的业务。 2023年上半年,华熙生物功能性护肤品业务旗下品牌销售额将全面下滑,也将在一定程度上给公司经营带来压力。
华熙生物表示,在运营方面,2023年上半年,受消费疲软和消费者保守购买意愿的影响,以护肤品为代表的可选消费品市场将受到一定影响,流量红利放缓,流量成本将走高,内部组织架构和运营管理需要进一步升级。 公司将坚持战略聚焦,提升关键能力,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在产品侧打造大单品、大单品系列,提高大单品、大单品系列比重; 在渠道端,优化渠道结构,提高自身渠道占比; 品牌侧锐化品牌锐角,聚焦核心用户的心理职业,为下一阶段打下坚实基础。
在重组胶原蛋白领域的努力。
在业绩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华熙生物正在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
2022年,华熙生物通过收购北京伊尔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控股权,正式进军动物源性胶原蛋白产业领域***。 从此,胶原蛋白就成为公司外部声音的高频词。 例如,该公司2022年年报显示,胶原蛋白项目已进入中试并稳步推进,量产规划正在进行中。 未来,我们将专注于重组胶原蛋白的基础研究,孵化更多重组胶原蛋白终端产品项目,丰富重组胶原蛋白终端产品的布局。
去年12月,华熙生物在回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研发的胶原蛋白水光产品正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同时借助合成生物学技术,公司已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组人胶原蛋白原料。
此前,华熙生物表示,公司于2023年8月完成重组III型人胶原蛋白原料产品(医疗器械级)上市,具有修复、促进伤口愈合、促进胶原蛋白再生的作用。 此外,公司在III类医疗器械注射产品、医用敷料(**)和功能性护肤品方面拥有胶原蛋白相关研究布局,并将逐步推出相关产品。
在科方德智库研究负责人张鑫元看来,在中国,重组胶原蛋白美容产品的市场规模逐年增长,市场前景广阔。 然而,赛道上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国内外多家企业纷纷布局、开发、推广相关产品。 张新元表示,重组胶原蛋白的生产和纯化技术要求高,研发投入大,周期长。 国内企业需要在技术研发上不断突破,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 建议国内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建设,抢占市场份额,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同时,企业也需要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政策环境的优化。
北京商报记者 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