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公开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从流行的投资理念到很少有投资者关注的价值萧条,中国的创新药只用了四年时间就发生了。
中国创新药企基本面是否明显恶化? 事实上,没有,管线进度还在不断推进,甚至已经有大量的ADC管线成功卖给了MNC。 然而,在二级市场,却是截然相反的景象,创新药企业股价集体下跌,投资者却看不到任何活力。
中国创新药存在哪些问题? 这或许是绝大多数关心创新药的投资者心中的疑问。 接下来,我们将从企业、资本和行业三个维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中国创新药之所以不受到投资者欢迎,最根本的症结在于“盲目创新”,他们不把创新药当成一门生意。
第一类是很多药企的核心诉求,从人类发展整体的角度来看,这类药物能够解决以前没有解决过的疾病,确实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但创新背后有一个核心关键,那就是验证这条路径的成本是多少,结果如何? 只有当成本可控,成果丰富时,这种一流的创新才有投资价值。
然而,在实践中,大多数企业在开通同类首创管道时,看重的是勇于做人的勇气,追求的是快速、新颖、排他性。 也许在这些公司眼里,我有一个好主意,没有人试图验证它,那么我所做的事情是值得的。
这个想法真的不是以前没人想过的吗? 可能不是,也许是因为验证这个想法的成本太高,或者因为这个想法不是很有成效。 对于跨国公司来说,他们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财富都投入到一个创新目标上,他们会在进入一个创新目标之前评估成本和结果,然后考虑是否参与研发。 即使你错过了第一波发展浪潮,跨国公司也可以被许可或收购,所以你想出的独家想法很可能是一个具有成本效益的想法。
一个新想法不一定适合投资,重要的是新想法的性价比,只有足够划算的想法才能诞生一个有商业前景的公司。 当年,再生元和基因泰克是绝对的顶尖科学家,但从未取得良好的股价表现,直到职业经理人参与公司运营,他们最好的才开始崭露头角。
然而,遗憾的是,在研发之前真正充分评估目标价值的公司并不多,大多数创新药企还是会想出一个想法,寻找融资资金,从而转型为创新型制药公司。 换言之,中国药企现阶段的苦难,可能不是因为经营过程中的失败,而是因为在项目之初就选择了错误的轨道。 跑错了路,越努力,结果越差。
虽然创新药是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阶段,但创新并不是唯一的要素。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其核心诉求依然是能够赚钱,或者说是有赚钱的期待。 如果一个管道成功上市,每年只能卖几千万营收,却需要投入数十亿研发,这算不算好的投资项目?
商人看重利润胜过离别,其实投资者也是这样。 也许一开始,他们会被创新的想法所吸引,但如果他们长时间看不到回报,那么离别就成了唯一的结果。 同类首创管线的投资价值有限,只有适应症较大的同类首创管线才有价值。
创新药企业不应该为了新而新,也不应该为了上市而上市,而应该真正从业务的角度出发,如何做好这个创新药业务。
如果创新药企不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当成一门生意,那么他们就不会考虑投资回报,甚至会在各种投资上花费大量资金。
当“快、新、自主”成为创新药企唯一考虑的指标时,很多运营指标的监控就会被忽视,各种成本也会上升。 在缺乏盈利能力的情况下,资本市场融资成为创新药企生存的必由之路。
然而,这种在资本市场上的寄生方式受到资本市场周期的影响很大,如果市场环境低迷,那么一些成本控制不佳的创新药企随时都有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当然,依靠融资并没有错,任何新兴产业都是由资本驱动的。 但如果市场环境变冷,没有那么多水,这种严重依赖市场融资的弊端将进一步放大。
市场越悲观,对公司核心管线的盈利预期就越受到考验。 这种利润预期不是越高越好,而是与成本性能有关,只有潜在的结果和付出的成本,投资者才能判断企业的核心价值。 这也是为什么现阶段股价涨势较大的公司,都不是百济神州在海外批量的核心产品。
中国创新药产业要想成熟,就必须学会减少对市场融资的依赖,当产品没有商业化时,药企可以通过许可或联合研发的方式获得资金,也可以从跨国公司获得资金,这也体现了创新药企管线的核心竞争力。 回顾行业发展,能够通过出牌获得现金流的企业,股价远好于只能从市场募集资金的企业。
资本市场可以成为创新药企的起点,但不应该是筹集资金的唯一途径。
创新药是死是活,这是投资者心知肚明的事情,海外创新药失败的概率也很高,但为什么投资者愿意投资他们的创新药公司呢? 这是因为无处不在的跨国公司。
“后来”是跨国公司的常见策略,鉴于新兴赛道市场的上限较低,大型跨国公司往往不会在第一时间进入市场。 但当这条轨道逐渐成熟时,他们往往会毫不犹豫地投入巨资进行收购,MNC收购国内ADC管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跨国公司的这种收购并不局限于热点,比如很多现金流较差但潜力巨大的创新药企,最终很可能会被跨国公司收购。
创新药的研发是一个波澜澜壮阔的过程。 在市场筛选出质量差的公司后,大多数质量好的创新药企,其实都会选择跨国公司阵营加盟。 换句话说,MNC不仅仅是一家制药公司,更是一个产业资本平台。 正是因为跨国公司的存在,欧美的创新药产业才能一次次的迭代。
即使创新药企最终没有成功,投资者仍然可以通过给跨国公司退出,这大大降低了投资者面临的风险。 对于欧美创新药投资人来说,没有必要找到一家伟大的公司,而只需要找到一个有潜力的项目。 跨国公司有望为创新型制药企业做估值底线,同时也提高了投资容错率。
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创新药产业来说,目前最缺乏的不是研发能力,而是经济基础雄厚、懂得衡量药品价值的大型制药企业(或潜力新星)。 事实上,创新药产业的成长并不是发生在行业的火热期,而是发生在行业的寒冬。
行业寒冬也是医药行业大并购最适宜的时机,优秀的创新药资产将注入大型药企,实现医药行业核心价值的积累。 医药行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一次又一次的并购之上的。
基于此观点,我认为现阶段对创新药产业的低估是一种正常的周期性行为,目前整个行业最稀缺的就是具有资产整合能力的优质企业,这是中国医药产业闭环的关键难题。 只有当整个制药行业形成闭环时,我们才能在一代又一代的迭代中积攒力量。
创新药企想成为巨头是可喜的,但概率极低。 对于大多数创新型制药公司来说,被优秀的公司以合理的价格收购是最好的结果。 这批具有并购能力的企业应该是最值得投资者关注的核心目标。
2024 答案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