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蒲玉萍的《经典应该这样读》
真正的深度阅读一定是深思熟虑的、反馈的、应用的,像钱老一样的阅读可以形成自己的思考,这才是有价值的阅读。 不光是读书,还有关于人生的,还有自己的思考,自己遭受的损失,收获的教训,思考之后,才会成为自己一生的财富。 思考能力是我们人生的核心竞争力。 锻炼思维能力的最好方法就是阅读。
写在生命的边缘“——当我看到书名时,我觉得这是作者在生命快要走到尽头时写的书,这真的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这本书是钱忠写的,他写这本书的时候只有29岁,一点也不老。 不过,在成立之年之前,钱钟书的文笔就已经那么古旧辛辣,思想又那么深刻,实在令人佩服。
钱钟书,一个在中国学坛如此流行的名字,关于他的故事太多了。 比如他一生都写过一本**书,但这种**的影响远远大于很多作家。 而他思想和知识的高度,也让他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真正的大师。
钱老很有天赋,而这种天赋一方面可能来自遗传和家族传统。 钱老是无锡钱家的后人,无锡钱家是江南名门望族。 这个家庭都是大学学者:钱学森、钱牧、钱永健、钱继波、钱钟书、钱玄通、钱三强、钱伟昌,钱文忠,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曾参加过“百讲”。这些名字背后有伟大的成就,他们都与他们的著作相提并论。
钱钟书考上清华大学时,有一个故事。 据说,那时候他很偏心,把所有时间都花在看古籍上,所以数学成绩很差,高考只考了15分。 那一年,清华大学在全国招收了174名学生,钱钟书的总分位列全国第57位。 如何?事实证明,他的中文(当时称为马来语)在所有候选人中排名第一,他的英语成绩是满分。 结果,他以中英文双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但数学只考了15分。
钱钟书是那种既有才华又有努力的人。 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他曾扫过清华大学图书馆,把清华博雅图书馆的书籍全部阅读一遍。 杨江在《我们两个》中提到,在英国读书期间,夫妻俩每天只看书、上课,唯一的休闲活动就是两人出去冒险——在住所附近散步。 后来,他们回到了中国,无论是在占领区的上海,还是回到了无锡的家乡,或者后来定居在北京无论是在国**图书馆当编纂员,还是在文学院工作,钱老生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书的山海,他的日常生活就是读书、记笔记、做研究、写作。 这种勤奋,实在是一般人都无法企及。
钱钟书一直生活在动荡的时代。 当他从牛津回来时,国内发生了一场战争,然后是新中国的成立,以及各种政治运动,直到80年代后期,他终于安定下来。 主持翻译《**诗》英文译本;曾参与和主持编纂了多个版本的英汉词典,在英文学和欧洲文学领域,他是一位大师级学者,让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仰慕他。 他的汉学基础也很好,在文学院编著了《宋诗选》,还用难懂的古汉语写了《管锥版》。 在写作方面,他早年利用业余时间写了《围城》,后来被拍成电视剧,使他成为**年代社会上影响很大的文化名人。
《写在生命的边缘》这本书是2024年编纂的,一本小书,共不到6万字,一共十篇文章,长篇不到1万字,短篇只有一千字。 但其中闪耀的智慧之光,却表达了钱老对人生的思考和理解,实在是太神奇了。
在生活的边缘写作意味着什么?钱老自己有一个解释,就在这本小书的序言中:
人生说是一本大书,如果人生是这样,那么我们大多数作者也只能算是书评人。 以书评人的本领,你不需要读几页书,已经发布了很多讨论,书评就写好了,上交了。
他把人生比作一本值得一辈子读的大书。 生命之书有其自身的多种风味。 钱老说,如果说生活真的是一本大书,那么我们大多数作家根本就不能算是“作家”,因为作家是写书的,但大多数作家写不出生活书,他们只能写对生活的评论,只能算是书评人。
如果说人生是一本大书,那么下面这篇散文也只能算是写在人生的一边。 这本书太大了!一时半会儿看不懂,已经写完的东西边缘还留着很多空白。
29岁的钱钟书正值壮年,他写这本书的,是他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是他经历过的感受,是他读过的书。 最重要的是,在他看到、经历、阅读之后,有一些不同于常人的理解、认知和想法,这就像是人生经历中的注释,这样的注解也是我们后代的宝藏。 看看前辈们是怎么过来的,遇到问题是怎么想的,对我们大有裨益。
世界上的东西太多了,也太复杂了,能看到的东西,从不同的人和角度看,都是不一样的。 它“被水平看作山脊一侧的一座山峰,远近的高度和高度不同”。 钟书老师在这本书里写了很多有趣的文章,比如《窗》和《论幸福》,都是关于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但钟书却充满乐趣,他不仅能引用经典,翻出我们不懂的书,还能延伸我们不懂的背景,每篇文章都极其宽广, 这就是钱钟书的厉害之处。
真正的深度阅读一定是深思熟虑的、反馈的、应用的,就像钱老的阅读一样,能形成自己的思考,才是有价值的阅读。 不仅是阅读,更是对生活的思考。 你过去所遭受的损失和教训,只有你想过,才会成为你自己的人生财富。 思考能力是我们人生的核心竞争力。 锻炼思维能力的最好方法就是阅读。
选出书中的几段文字,就能感受到钟书老师的思考能力。 在《蝙蝠的故事》中,他说:
当蝙蝠遇到一只鸟时,它变成了一只鸟,当它遇到一只野兽时,它就变成了一只野兽。 人类比蝙蝠聪明得多。 他们会反过来应用蝙蝠法:在鸟类中,更重要的是充满动物,这意味着它们是脚踏实地的;在野兽中,填鸟更重要,这意味着高度超越了世界;向武士炫耀优雅,向文人装英雄;在上流社会,他是一个贫穷而艰苦的平民,在平民中,他是一个居高临下的文化元素。 它当然不是蝙蝠,它只是人类。
这是“违背其意图”的典型例子,是一种逆向思维。 《伊索寓言》的本意是批判蝙蝠,而钟树则反其道而行之,说人比蝙蝠“聪明”,这其实是在讽刺那些没有实践能力却总想与众不同的机会主义者。
下一段来自“狗的故事和它自己的影子”:
狗过桥,看到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一只狗也抱着肉于是他放弃了嘴里的肉,和影子拼命抢夺影子的肉,可是他嘴里的肉都输了。 这个比喻的最初目的是戒除贪婪,但我们现在可以将其应用于其他方面。 有人说,每个人都需要一面镜子,才能一直看着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 然而,那些能够认识自己的人根本不需要照镜子;如果你不知道,照镜子是没有用的——就像这只狗,它照镜子,对他尖叫和大惊小怪,并利用他的影子作为攻击和吠叫的对象。 由此可见,有些事情最好不要照镜子里的自己。
这种反思充分体现了钱老的批判性思维:当狗狗看到倒影中的狗抱着肉时,他狂吠道:“看得出来,有些事情最好不要照镜子里的自己。 这自然是一种含蓄的讽刺,谁说照镜子一定要帮助你认清自己呢?有些人根本不想认清自己,照镜子也没用,只会更凶狠地尖叫。
对我们来说,读《写在生命的边缘》这本书,就像做一个心理体操,看着它,思考它,我们可以想出很多不同的东西。 虽然我是三尺书房,不离家出走,但是胸膛里有很多东西,天下有古今,这大概是一种非常高层次的生活乐趣吧。
洞察力决定生命的广度;思考决定生命的深度。
鼓励你们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