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提高基层应急管理效率。
近年来,集自然灾害、人为事故、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各类灾害于一体的“万灾”、“大安全”、“大应急”概念日益流行。
与此同时,基层应急管理需要进一步把握和理顺街道办事处、卫生委(卫生服务中心)、应急、公安、消防、水务、气象等部门的应急流程,整合和巩固社区干部、民警、网格成员、业务委员会成员参与的社区应急队伍。 物业服务人员、消防员、志愿者等。
通过“全灾”治理理念,营造“人人一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氛围,是缓解基层干部工作压力、提高基层应急管理效率的良方。
面对突发事件,明确不同应急主体的权利和责任界限,有助于减轻基层负担。 但是,基层治理与上级具体职能部门内部关系不明确,信息系统融合程度不理想,部门间信息壁垒、沟通不畅、机关级关系不畅,也会影响基层应急治理的处置效果。
信息化建设是大型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利用。 但是,这些数据和信息一般由职能部门掌握,各部门之间缺乏信息沟通,信息资源无法共享。
新形势下,要推进基层数据开放,打破信息壁垒,共享管道、运输、应急物资储备等数据,确保风险事件有效预警,及时处置新发事件。
在此基础上,也要跳出形式主义、被动应对的陷阱,提高基层应急管理的自主性和实用性。
一方面,考虑到基层应急管理往往需要调动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与相关部门、企业、志愿者和居民合作参与风险管理,因此在处理突发事件和资金使用方面,可以给予基层干部相应的自由处置空间, 真正实现同等权利和义务。
另一方面,要充分整合应对日常灾害的常备力量和应对巨灾风险的专业力量。
其中,由社区居民自发组建的非政府组织,包括志愿服务队、互助走廊小组、建门自管小组等,应确保在发生紧急情况或紧急情况时能够立即开展社区应急救援。
相关企业、企业、社区的力量也可以依托向社会开放的大数据信息系统,自主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真正实现专项与常规、平时与战时并重,有效提升基层应急治理效率。
王伯成,作者为上海海事大学特聘研究员)。
*: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