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石檀井矿工”10年的工作(二)。

小夏 社会 更新 2024-02-17

作者:金光明

-继续。 在报社工作的10年里,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与读者的关系是多么密切。 那时候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有时连电视都看不上,于是在矿井里听广播,看《石檀井矿工日报》成了接收新闻的主要**和渠道。

当时,报纸的主角是矿工,赞美矿工,关心和帮助矿工,矿工是报纸的主旋律。 直到今天,很多退休的老矿工还记得《石檀井矿工日报》,他们听说我在《矿工日报》工作是偶然的,他们也能说出我的名字,回忆起看过我写的稿子,这让我感慨万千。

我也有粉丝,这是值得的。 在我心里,报纸改了好几次名字,但内容没有离开煤字,也没有离开矿工,矿工在我心中永远值得称赞。

1990年5月,石潭井矿业局党委召开《石潭井矿业日报》创刊20周年座谈会。 自治区人大党委书记李云桥,自治区煤炭厅、宁夏新闻单位记者台、宁夏新闻工作者协会、新闻协会、宁夏人民广播电台党政领导谢成武、王福林、刘福田、徐胜、李崇勋, 中国煤炭报、中国煤炭报驻甘肃记者站、宁夏记者站、宁夏书画院、宁夏作家协会、朔方、通俗文学家、石嘴山市委宣传部、市日报、市广播台、市作家协会、石潭井区人大、 区广播电台等单位领导前来祝贺。

50多家矿工报社发来贺电来信,局下属各单位党委书记、宣传科科长、通讯员也纷纷出席会议表示祝贺。 座谈会由《矿工报》副社长戚志忠主持,局委副书记刘福田代表局党委回顾了《矿工报》20年的历史,展望了未来。

王福林局长、局委书记谢成武在会上讲话。 李云桥秘书长向《矿工报》表示祝贺;宁夏新闻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宋世空代表宁夏新闻界发言;吴文通代表煤炭部;曾文杰代表在《矿工报》工作的老同志;刘恩祥代表记者。

从《红矿工报》到《矿工日报》《石檀矿报》《宁夏煤炭报》《宁夏能源报》《华夏能源报》《神华能源报》,这份出山小卒的小报,成为了走向全国的大报。

从一字一句的蜡刻,到今天先进的排版印刷技术,这份报纸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报人的心血汗水。

石潭井矿业局历届领导都非常关心这份报纸,在企业陷入困境时,矿务局筹集巨额资金改变报社的办公条件,更新印刷设备,为报社新建办公楼,可见对报社的重视。

2000年,在《华夏能源报》创刊40周年之际,我受邀参加了该报大事记的编纂,对矿工报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1969年,在文革宣传热潮中,油印小报《红矿工》诞生了,每周刊两期,每期两页,油印800份;

1970年5月1日,经局军管委、革命委员会研究决定,经自治区有关部门批准,这一天由油印改为《矿工日报》首日;

1984年8月1日,《矿工日报》改名为《石檀井矿业日报》,中共石潭井矿业局党委报纸,星期二号,4开4页,宁夏报业登记证号O06;

1987年5月5日,本报改刊头,新刊头《石檀京矿工报》由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书法家胡功士先生题写;

1993年3月23日,本报从第2326期开始实现激光照相排版胶印;

1994年1月4日,报纸从星期二改为星期三。

4.6 发布。 期改为邮发,读者当天就能看到《石檀井矿工日报》;

1998年4月1日,根据新闻出版总署(1997)1129号、953号和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行业治理领导小组一号文件的指示,《石檀井矿业日报》更名为《宁夏煤报》,由宁夏煤业厅监理,石潭井矿业局主办;

2004年1月1日,《宁夏煤炭报》更名为《宁夏能源报》;

2006年4月28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宁夏能源报》更名为《华夏能源报》;

2011年,《华夏能源报》更名为《神华能源报》,由中国能源集团监管。

我入职后,从未离开过石潭井矿业局,在十几个单位做过很多工作,在矿工报社当记者、编辑的时间最长,足足有10年。 物流服务只有一年零七个月。

在报社的10年里,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也采访和撰写了大量的稿件,很多作品都获奖了。 在区内及省部外新闻**也不时发表作品,具有一定的知名度,1991年被任命为中级职称(1999年被任命为高级职称)。 回想起来,在报社工作其实很难。

当记者需要体验生活时,当然离不开入井里,熬夜写作是司空见惯的。 当编辑选择一个好的标题,绞尽脑汁,从众多草稿中选出最好的,这是费时费力的......这些都是只有做过的人才能欣赏的东西。

在报社工作的10年里,我意识到办好报纸是很困难的,不能犯错,更不能犯大错。 此外,要把握政策,加强自身学习。 我意识到,一份好的报纸需要好的记者、好的编辑和大量的通讯员。

我在报社工作期间,有的记者编辑自学,有的外出深造,大多有大专以上学历。 报社每年都坚持举办通讯员学习班,提高通讯员的写作水平,保证稿件和米饭的源源不断。

同时,报纸也注重人才的培养,发现人才向报纸转移,不断充实编辑队伍。 我也意识到,读者和报纸的关系非常重要,《矿工日报》就是要多写矿工,了解矿工的困难,了解矿工的优势,说出矿工的话,成为矿工的良师益友。

10年是短暂而快速的。 1997年,我从报社转岗,要发自内心地说,能和你们相处10年,那是我一生中难忘的经历,我永远不会忘记大家对我的帮助、关心、包容和理解,在此说:谢谢! 更让我欣慰的是,1997年我离开矿工后,2004年,我唯一的女儿再次走进报社的大门,她继承了父亲的生意,一直当记者和编辑,一直当到今天。

时间如山脊,岁月倔强。 50多年后,每当我想起这份报纸时,心中仍然有墨水的芬芳。 如今,在报社共事过的老同事们分散在世界各地,很少见面,祝大家一切顺利! 愿《神华能源报》明天更加辉煌!

作者简介:金光明,1967年石潭井中学学生,1970年下乡,给矿山招工,同年在矿务局办公室当通讯员。 后先后在原直办、技校、局委宣传部、石檀井矿工报社(任总编辑办公室主任)、后勤室、石檀泾第一、第二中学合并后的石嘴山民族实验中学、教育部、宁美市第一教育中心、 曾任集团矿区生活环境综合治理本部、社会部等,2009年离职,2012年1月退休。

相似文章

    煤井的矿山记忆

    文 顾竹 第一个从杭州进矿的年轻人是工程室,在白极七沟,光秃秃的沟壑里,他是唯一的侄子,后来一个就是工程室。第工程室 第工程室均为建井单位,个为地下开发,个为地表配套建筑,驻扎在白积其沟,建设一对设计年产万吨的大型矿山。完井后,施工单位现场换岗,成立了石坛井矿务局卫东矿场,其中几人成为石坛井矿务局首...

    矿山对煤井的记忆

    文 顾竹 关于 石坛经 这个话题,我早就想写了,但一动笔,总觉得想说,一直没有写。前不久,我在整理文件夹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张不知何时写的半切,标题是 年月日 我一字不差地移动了一下。年月日,我兴高采烈地登上了从矿山派来接我们的解放牌货车,一个字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奇怪的是,这是我唯一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