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策科学学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中西归学者联谊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洪才 **受访者提供。
经济观察报记者 李晓丹新年伊始,中国资本市场的非理性性引起了各界的关注。 在谈到中国金融改革和中国经济发展的下一步时,《经济观察报》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徐洪才博士。 徐洪才现任中国政策科学学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中欧学者联谊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徐洪才表示,“金融市场的改革发展必须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向,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 近日,我国扩大金融开放释放了重要政策信号,全面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对银行和保险机构投资比例的限制,欢迎包括国资、外资、民营资本在内的各类境内外市场主体充分竞争,通过有序竞争提高实体经济金融服务效率。 标志着中国金融开放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徐洪才认为,竞业禁止,尤其是不公平竞争的失败,将是一潭死水; 不正当竞争必然会扭曲资源配置,降低宏观经济运行效率,导致经济运行的内在不稳定。
30多年来,徐洪才坚持“天下助民”的初心,密切关注实物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问题。 1994年,他在《国有资产经营模式比较研究》一文中首次提出设立国有投资**,明确了人民群众对国有企业的产权,委托专业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促进国有产权的交易和流通。 1994年,我获得“万国杯”一等奖,获得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一等奖,大胆提出一个观点:提高国有资产效益,关键是要实行国有资产一流管理,扩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国资市场化运作,就是让国有股权在市场中有序流通,同时培育机构投资者,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
2023年底,为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新的一年里,将扩大有效投资。 对此,徐洪才表示,扩大盈利性投资,必须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党的二十大,都强调发展直接融资和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2024年中国资本市场开局不利,非理性现象出现,引发全球关注和热议。 徐洪才认为,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不是放弃前期实施的全面注册制度改革,而是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创新,加大力度提振中小投资者信心,活跃资本市场,支持企业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让国有资本更有效率,让民营资本更有把握、更大胆地参与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徐宏才的政策建议,一般都是基于他的市场调研和实践,所以也比较接地气。 1996年7月,徐洪才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获博士学位,并加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理赔管理办公室。 1998年至2010年,历任广发**上海总部负责人、北京科技创业投资公司副总裁、首都经济技术大学金融学教授。 2010年初加入国家高端智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先后担任新闻部部长、经济研究部部长、副总经济学家。 作为经济学家,徐洪才可谓是文笔好。 30年来,他出版了《伟大抉择:开启新一轮改革开放》、《大转型:探索中国经济发展新路径》、《变革时代:中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大国的金融战略:中国金融强国的战略与方向》等专著。 主编《工资、汇率与盈余:中国经济再平衡的路径选择》、《投资运作全书》、《投资银行》和《投资》。发表文章和研究报告400余篇,多份内部报告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指示,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决策。
徐红才. 以下为采访实录
经济观察报:从中石化助理工程师到广发**上海总部负责人,再到风险投资公司副总裁、经济政策研究学者,您是如何走上经济研究之路的?
徐红才. 1977年,中国高考的复课,为一代人打开了改变一代人命运的大门,我有幸赶上了。 1978年9月,初中毕业,参加省统一考试,取得比省重点中学录取分数线高出100多分的成绩,考入安徽化工学校,主修有机聚合物,那年14岁。 当时我中学的校长做了我父母的工作,让我去一所省级重点高中读书,但我没有去。 因为当时,国家对中学毕业生的包裹分发是可以吃到商业粮食的。 我十几岁时的梦想是去工厂工作,对于一个背对着黄土、背对天空的农村孩子来说,这意味着改变她的命运。
1981年7月中学毕业后,17岁的我被分配到安庆石化总厂工作。 整个80年代,我都在工厂里度过,我开始关注社会,思考工作之外的一些生活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初,各种西方思潮涌向这座城市。 我在工厂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有很多时间去了解这些思潮,加深了我对社会的理解。 在工厂工作的九年里,我读了很多文学、历史、哲学方面的书籍,并自费上了中汉语言文化自学大学、安徽大学哲学学院函授班、北京大学中外比较文化研究生班, 还参加了全国英语学院自学考试。当时我也读了一些经典著作,比如《资本论》(第1-3卷),似乎对很多理论都不懂,于是就有了继续深造的想法。 当时,我参加任何考试都要得到单位领导的签字,所以我和领导一起努力,终于如愿以偿。 1990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哲学硕士学位。
经济观察报:从安庆来到北京后,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徐红才. 在人民大学读研究生时,我遇到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是1992年南巡的讲话,它进一步确立了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市场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这时,我定下了深造的目标,于是在1993年考入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在著名经济学家王海波教授的指导下,我是第一个考入该校的人。 王先生是产业经济效益和中国工业经济史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严谨的学术态度对我的人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除了完成必修的专业课程外,我还参加了研究生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联合主办的英语课程,试图弥补英语的短板。 每天做作业到凌晨1点,早上6点起床,中午不睡觉,现在回想起来真的不好。 当时,范刚邀请了刚从欧美回国的于永定、张维英、温海等中青年学者,用英文原著系统地给我们讲授《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初步形成了从事经济研究的理论框架。 现在回想起来,我很感谢范刚的远见卓识。
经济观察报:你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参加了一个获奖的征文比赛,获得了全国唯一的一等奖。
徐红才.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对研究资本市场和机构投资者很感兴趣,当时中国资本市场刚刚起步,还有很多现象仍在反复讨论。 1993年3月,上证综指从1500点跌至连续16个月低迷,1994年7月底跌至325点。 中国顶级投资者经历了一场血洗,中国资本市场将何去何从? 1994年7月,上海万国**公司与《中国日报》联合举办获奖征文比赛,号召全国有识之士共同探讨这个问题:设立一等奖,奖金2万元; 二等奖2名,奖金10000元; 鼓励奖10个,每个5000元。 我通宵达旦地写了一篇《国有资产商业模式比较研究》,一大早就骑着自行车去邮局寄了一封**信。 一周后,我收到通知,说我赢得了全国唯一的一等奖。 时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刘洪儒担任主审长,评委包括李一宁、董福仁、肖卓基、陈彪儒等著名经济学家。 1994年7月,一家三口终于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团聚,开始了我们在北京的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篇文章标志着我经济和金融研究人生道路的开始。
经济观察报:您为什么选择国有资产运营模式这一研究课题?
徐红才. 我在《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比较研究》一文中,首次提出实行国有资产一流管理,确实是一个大胆的想法。 其基本思路是建立国家投资,作为国有企业投资参股主体,依托资本市场高效经营国有资产。 当时,我国投资行业刚刚起步,发达的资本市场以普通基金和养老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为主。 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攻击玉石。 通过研究成熟的国际资本市场的实践,逐渐形成了国有资产市场化运作的思路。 1990年代末,我国一流产业开始快速发展,并开始搭建各种国有资本运作平台,通过多元化投资、证券投资,推动国有股权交易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制。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对资本市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994-1995年,我组织编写了《投资操作全书》,并首次翻译了《1940年美国投资公司法》,标志着机构投资者主导美国资本市场的时代。 这对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资本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60多位专家学者两年的辛勤耕耘,这部26万多字的巨著终于问世,中国证监会第一任主席刘洪儒写了序言,1996年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 1995年10月,我应“全球新兴市场之父”马克·莫比乌斯博士的邀请,参加了在洛杉矶举行的全球新兴市场**投资会议,这是我第一次在国外用英语发表演讲。 在台上发言的还有时任中国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主席的梁志强,而我当时是一名尚未毕业的博士生。 我的博士课题是投资与金融发展,我是中国资本市场领域第一位专注于投资的博士。
1996年考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国家金融债权管理办公室工作,主要负责公司合并破产和银行坏账核销。 在实际工作中,我接触到了大量棘手的经济案例,特别是国有企业改制问题的解决,涉及下岗职工安置、银行坏账核销等。 在工作中,我逐渐对银行金融体系的运作有了具体的了解,也深深感受到了机构的工作有局限性。 此时,冼博士致力于打造中国资本市场的博士团队,我想体验一下当时蓬勃发展的资本市场,于是我于1998年来到上海,开始了我在资本市场的职业生涯。
经济观察报:从市场回到学术研究,您认为两者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相同之处?
徐红才.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这是一个从资本市场实战转向学术研究的过程,两者的共同点是找到经济和资本市场运行的规律,前者是探索市场,后者是通过资源的研究和协调,推动相关学术研究和政策的实施。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主编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投资银行》教科书,并邀请刘洪儒撰写序言。 2001年,两件大事,一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另一件是美国的“9·11”事件,这两起事件都对中国和全球金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01年,纳斯达克泡沫破灭后,我回到北京中关村做风险投资,当时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刚刚在中国被接受。 2003年,我回到首都经济经济大学金融系担任教授。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促使我编辑出版了《**投资》教科书,并开设了金融风险管理课程。
2009年初,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成立,面向国内外招募人才,旨在打造中国高端智库,为国家高层战略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已有2000多名医生和博士后报名,8人被录取,我是第一个被录取的。 之后,他在这里工作了十年,从信息部主任、经济研究部主任,再到副总经济学家。 2019年4月1日,我离开了。
我的学术研究经历分为两个阶段,从微观到宏观,分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 在2008年之前,我专注于小额信贷问题,特别是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 金融危机后,我转向宏观金融经济学和全球经济。 我个人经营过近400家国内上市公司,研究过各行各业,目前在四家金融机构(两家为世界500强企业,两家为香港上市公司)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涉及银行、保险等各类金融业务,对从事宏观经济研究也有帮助。
经济观察报:在从事智库工作的十年中,您个人经历了哪些政策建议?
徐红才. 在智库工作,我经常会参与实地调研,撰写内部参考报告。 十年来,我亲自修订了2000多份内部参考报告,我撰写的部分报告得到了高层的认可和采纳,促进了国家战略决策。
例如,2010年前后,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贸顺差是由于我们在原材料和劳动力方面的优势,企业将外汇卖给银行,银行将外汇卖给银行,央行将购买美国国债以形成外汇储备。 但在2010年,随着美元的贬值和人民币的升值,新的问题出现了。 中国工人辛辛苦苦地把便宜优质的商品卖给美国,美国支付美元,我们用美元购买美国国债来支持美国的财政平衡。 我认为这个循环没有意义。 问题是,国内企业怎么会因为手里缺钱而走出去? 当时我写了两份报告,建议将外汇储备的一部分委托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再向工商企业放贷,以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
2008年,国家开发银行被定位为商业银行,并按照这一规划进行转型。 在我看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市场会失灵,这就是市场功能的缺失应该得到补偿的地方。 如果两个市场都失败了怎么办? 这个时候,我们还需要一个起点,那就是发展融资。 国家开发银行要体现国家战略定位,弥补市场和世界的短板。 2013年,我提交了两份内部报告,建议将国开行重新归类为发展金融机构,并得到了高层领导的批准。 近年来,国开行重新确立了发展金融机构的地位,在棚户区改造和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港口、码头、机场、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基础设施投资方面。
2015年6月16日,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首席经济学家访问CEC,我向他建议将中国投资吸收到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并要求他向欧盟主席让-克洛德·容克转达促进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合作,以及容克投资计划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 同时,中方同意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在上海设立分行,发行熊猫债,与亚投行合作,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他也认为这是个好主意,我建议他尽快返回伦敦,与布鲁塞尔方面沟通。 17日上午,我完成了报告,18日,我接到了高层的指示,指示有关部门领导迅速研究。 同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与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签署合作备忘录; 2015年底,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董事会批准了对中国投资的投资,开启了中欧金融合作的新历史。
这些是我在智库工作时写的一些报告和建议,它们被高层领导采纳。 现在回想起来,每一次调查,每一份报告,都依旧令人兴奋。
《经济观察报》:您认为40年来中国宏观调控经历了哪些重要节点?
徐红才. 至于中国的经济周期,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重要节点。 第一个节点是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会议确定了改革开放的路线,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第二个转折点是1992年初第一次南巡的讲话,进一步确立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 上世纪80年代,关于究竟是计划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这场争论的重要背景是,市场经济被视为资本主义专利,中国制度的优势在于搞计划经济; 然而,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已被历史实践证明是失败的。 另一个重要的外交变化也使辩论陷入僵局,那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时间与1979年1月中美建交的时间重叠。 三中全会一结束,就与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应该进行改革开放。 因此,1992年南巡的演说就是要把这个论点整理好,纠正思想上的偏差,形成广泛的共识。 **大声说:不要争吵,低着头。 从此,“白猫黑猫”理论贯穿了中国整个改革开放,激发了全民的综合潜能,给乡镇企业、特区、民营经济、世界等诸多方面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世纪90年代,中国资本市场开始腾飞,国有企业逐步从政企合一的国有企业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国有企业。 实行股份制改革后,国有企业解决了“自主经营、盈亏自责、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问题。
第三个节点是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终于可以全面加入全球分工体系,继续推动制造业向服务业开放,继续降低关税; 同时,我国也开始学习遵循国际规则、经贸规则,加快推进投资便利化,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奠定基础。 2010年,中国GDP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第四个节点是,自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即2018年以后,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 其重要特点是,过去依靠投资带动外贸出口、扩大延伸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经济应走高质量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的道路。 大家意识到,经济走势呈现“L型”,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但经济总量保持增长,中国GDP在“十三五”末突破200万亿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60条改革意见,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强调要发挥好作用。 这种思路很明确,直到现在也没有改变,优化营商环境、实现公平竞争、尊重国际经贸规则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第五阶段,也就是后疫情时代。 当前形势仍较为复杂,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包括全球价值链重组,比疫情前更加突出。
经济观察报: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如何找到确定性?
徐红才. 中国经济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但我认为外部环境的确定性正在上升。
第一个确定的是,2023年调整后,世界经济内生动能正在积聚,积极因素正在增加。 例如,全球**将在2023年萎缩5%,在2024年可能增长3%3%;去年跨境投资增长了20%,2024年可能会出现正增长。
第二个确定性是,全球通胀压力已明显减弱。 2023 年 12 月的数据显示,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降至 34%。2022年俄乌战争期间的峰值超过10%,应该说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和主要经济体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因此,去年年底,美联储停止加息,市场预期2024年可能有三次降息,这意味着人民币贬值压力将减弱,银行降准降息边际宽松政策空间正在打开。
第三个确定性是,大国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已经停止下降和稳定。 近两年来,西方世界友好岸外包、近岸外包、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的做法确实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现在大家都认为这样会让双方都吃亏,都希望能拿回经贸合作的压舱石。
第四,可以肯定的是,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目前处于僵局,但我相信迟早会和平结束。 近两年来,人类社会经受住了考验,这场冲突没有演变成世界大战,也没有发生核战争; 哈以冲突没有演变成中东战争,这意味着人类社会管理战争风险的能力有所提高。
第五个确定性是,党的二十大确立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特别是推进高水平高质量开放的战略方针,去年底,**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了在保持稳定的同时求进的指导思想, 以进促稳,先建后破。
《经济观察报》:您对新的一年中国经济有何看法?
徐红才. 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问题不在外部,而是取决于解决自身的问题,包括房地产和潜在的金融风险。 房地产肯定不会回到过去,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来调整。 短期内,房地产行业没有其他政策选择。 中国过去20年的快速经济增长,得益于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现在已经走到了尽头。
中国实体经济的问题是产能过剩。 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其生产能力是全球化格局形成的,服务于全球化。 然而,现在全球需求低迷,再加上“友好岸外包”、“近岸外包”、“脱钩断链”、“去风险”等现象的存在,导致中国从欧美和日本的进口订单急剧下降,直到去年年底,中美在旧金山峰会后才有所改善。 稳定外贸对我国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国内产能过剩是无法自行消化的,必须依靠外部市场来解决外贸进出口超过40万亿元的问题。 这也是实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客观要求。
解决自身问题,必须依靠改革开放和创新,经济工作会议和金融工作会议已经系统部署。 2023年,中国经济将实现5增长2%,对全球GDP的贡献率为30%。 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为48%左右,实际增长取决于政策的力度。 ** 在财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防控地方债务风险,不要对扩张性财政政策抱有过高期望。 预计2024年我国经济将继续稳步复苏,经济增长速度将回落,中长期“L型”趋势不会改变。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经济观察报》:您如何理解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又如何理解金融监管?
徐红才. 金融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 金融不同于实体经济,有其自身特殊的运行规则,因为金融要与货币资金打交道,与风险并驾齐驱。这对于促进货币资金跨时空的有效分配是必要的。 金融市场的效率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效率和金融服务的效率,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在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发展中,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向,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 近日,我国扩大金融开放释放了重要政策信号,全面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对银行和保险机构投资比例的限制,欢迎包括国资、外资、民营资本在内的各类境内外市场主体充分竞争,通过有序竞争提高实体经济金融服务效率。 标志着中国金融开放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任何竞争,尤其是公平竞争,都不会是一潭死水; 不正当竞争必然会扭曲资源配置,降低宏观经济运行效率,导致经济运行的内在不稳定。
同时,为什么金融监管是必要的? 因为有时候市场会失败。 要发挥宏观政策在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调控中的作用,还应将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结合起来。 对小微金融的审慎监管是为了防止其任意行事,宏观审慎也要防止金融机构的顺周期行为产生合成谬误。 机构投资者本应是市场的“稳定器”,却成了市场波动的来源,表明监管出了问题。 所有市场主体都必须在法律框架下规范运作,对违反规则的金融机构必须严惩。
经济观察报:近期市场波动较大,出现波动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稳定金融市场?
徐红才. **对经济信息非常敏感,实体经济整体表现仍较弱。 新年伊始,中国经济继续稳步回升,去年有所好转,但基础尚不牢固。 部分领域的潜在风险也在逐渐显现:一是房地产行业的调整尚未结束; 二是地方**债务,地方潜在风险迫在眉睫; 三是外部环境仍存在不确定性,可能仍存在地缘政治“黑天鹅”事件,导致大宗商品波动。 近期的**波动,引发了前期否定注册制度改革、是否取消卖空机制的讨论。 在我看来,注册制度本身没有问题,但相关制度有待完善; 卖空本身就是中性操作,多头和空头头寸称之为市场经济。 要打造以法为本、规范化的市场环境,让投资者做出理性选择。 除了优化相关制度外,关键是要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解决实体经济中的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