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院(基地)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金鹏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力资源,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把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动能。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根据《2023年全国教育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高校3013所,总在校生4655万人,居世界第一。 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已达到2人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8年来,劳动力素质结构大幅提升,帮助我国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预计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79万人,同比增长21万人。 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出台了一揽子有效措施,落实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全面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当前,虽然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复杂形势和巨大压力,但也要注意,每年约有1000万高校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相当于一个欧洲国家的总人口,是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 大批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蓬勃活力,在各行各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直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 这些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最大信心。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要进一步释放高校毕业生人才红利,让广大毕业生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将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动能。
优化人才供给侧,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与企业招聘难度并存,反映出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 对此,要对办学模式、培训机制和管理制度进行强力调整。 教育是创造人才红利的澎湃动力,高校要系统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全面提升自主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 完善研究型、应用型、职业技能型高校的制定标准、培养标准和质量标准,既要加快“双一流”建设,培养一流人才,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又要推进“双高规划”,培养产业人才,服务产业升级。 不断优化学科和专业体系,适时增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学科和专业,将前沿科技知识融入课堂,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严格控制考试和毕业合格。通过教育改革和制度重塑,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将拥有真正的才能和真正的学习。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以人才引领科技创新,支撑产业竞争,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提供强大动力。
锚定人才需求侧,提高岗位供给质量。 当前,一些“高学历低学历”现象反映了学历与就业的不匹配,低端制造业知识型人才的就业需求与供给不匹配,以及现有产业结构中的就业不足。 我国人才呈现“井喷”态势,数量大幅增加,对就业岗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将高校毕业生的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动能,离不开企业的需求侧改革。 要加快推进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伸链、传统产业升级链、新兴产业建链,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只有创造更多有利于发挥高校毕业生专长和智力优势的知识型、技术型工作岗位,优化就业环境,改善福利保障,增加高收入工作岗位,才能使高校毕业生发挥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完善人才服务站,激发毕业生人才资源活力。 释放高校毕业生人才红利,增强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和贡献,还需要通过法律、政策、规划、信息等手段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推动有效市场与市场更好结合。 要突破供需侧的障碍,搭建沟通桥梁,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高岗位匹配精准度和人才供需衔接水平。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努力扩大就业能力,开拓新的就业渠道,缩小区域内城乡职业收入差距,规范劳动就业制度,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 尤其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打造一体化的人才服务体系,搭建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为人才提供精细化、个性化的优质服务,打破人才流动和使用中的体制制度壁垒,释放人才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