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昌.
一经上映,《火辣辣》票房就领跑春节档电影。 不仅如此,相关的讨论,比如贾玲的**、女性独立、电影的翻拍、喜剧的悲伤等等,都成为了网络世界的热门话题,也让贾玲继独立执导《你好,李焕英》之后,又一个票房传奇。
既不是符合影像工业生产形态的奇观大片,也不是植根于现实的原创作品,影片的成功其实隐含着符合互联网语境下“流量为王”的传播规律。 戏是故事,戏也是故事,当乐英佳玲以韍酣的姿态跃入拳击台时,影片以双重叙事占据了春节档影量场的制高点。
剧中:失意者的成长叙事。
无需观众烧脑思绪,也没有紧张刺激的戏剧漩涡,《火辣辣》一线串珠式的叙事结构格外简洁明了。 大部分情况下,这部电影只是杜乐英的独角戏——所有其他的角色设计都只是为了宣传主角的人生旅程。 所以,父母的亲情只能是“蜻蜓”,妹妹的存在就是证明乐英“没用”,拳击男友的功能是“来来去去”的背景,远房表哥的“蜜肚剑”把妹妹推向了绝望的悬崖,烧烤店的老板和同事要么“加了油醋”,要么“让事情变得更糟”。
当然,那些不正常、不合逻辑的次要人物并不重要,他们不需要立体的人物,也不需要有亲身经历来解释; 它们与狭窄的市场和凄凉的客厅一起,构成了一个故事背景,主人公被打败并撤退,无法正面面对,但总是难以逃脱。 这一套是冷的,越冷越是把主角定格在人生的困境中; 越冷,越能在对比中凸显未来拳击场上的“火辣辣”。
看似影片就像是丑小鸭童话的翻版,却没有明确交代丑小鸭最终是否变成了白天鹅? 在一场对比鲜明的拳击比赛中,主角仍然被拳头雨滴击中。 这似乎是她失意生活的残酷缩影——她像往常一样倒在地上,又输了; 但不同的是,此时的她已经能够扛起所有的打击,能够找到合适的机会,全力给对手反击,所以她其实已经赢了一直输的自己。
那么,她是否成为白天鹅就不再是核心命题了,因为她开始能够走自己的路,从此摆脱了丑小鸭的挫败感和失落的悲观情绪。 就这样,这部电影完成了对一个失意的人的成长叙事。
如何成长? 什么是增长? 精心编排的固定全景长镜头构成了作品的整体隐喻,揭示了创作者渴望表达的主题。 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昏暗的路灯让夜空更加昏暗,再次失意的主人公走进了画面中的住宅楼。 这时,走廊里的灯渐渐亮了起来,随着乐英的身影爬上楼梯,一次次熄灭; 当乐莹走进她家时,房间里的灯一直没有熄灭。 在叙事层面,乐莹房间里的灯被赋予了闪回闪回的连接功能; 在象征层面上,黑夜之光其实是主人公信仰和希望之光。 只要有光,哪怕是微弱的,也能照亮和温暖整个精神世界。
乐莹的成长,得益于她开始练习拳击,发现并看到了自己心中的光芒——这让她的生命终于迸发出火焰。 当然,乐英最终并没有赢得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这是正常的生活状态,因为没有人可以随随便成功; 这不符合故事的正常性质,因为观众或多或少习惯了命运偏爱人生逆转的叙事范式。 矛盾的是,没能获奖的乐英,依然给观众带来了“爆款”的观影体验,但真正在这里走在前台的主角,已经是演员贾玲了。
屏幕外:成功人士的励志叙述。
毫无疑问,贾玲的飒爽英姿和过往,成为了影片最激动人心的营销卖点。 为此,贾玲甚至在影片拍完后,在大众面前“消失”了整整一年。 期待“消失的她”,惊叹于“她变脸”,欣赏“顽强的她”,成为很多观众看电影前后的相似心理。 虽然在电影史上,演员为了符合电影的要求而做出努力和牺牲是很常见的,但贾玲的具身叙事中包含了更多的外表焦虑、女性自主、时代压力、社会偏见等内涵,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其实,无论贾玲出演哪部电影,她都会精彩亮相。 最后,拳击运动的主题显然是整个制作团队刻意选择的——因为拳击训练和对抗的形象塑造可以将过程和结果展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影片的两半之间会有明显的分离感。 前半段是小人物乐英的喜怒哀乐,后半段是贾玲的辛苦。 本来观众是随着剧情的推进等着进戏的,却被恍惚中移动跳跃的拳击操带出了戏。 是乐英,还是贾玲? 显然,失望者的光芒远不如成功者的耀眼光芒。
从小品演员到电影导演,从搞笑喜剧小品到票房奇迹电影《你好,李焕英》,贾玲都是一个无可争议的成功人士形象。 现在她要亲自展示,展现娱乐圈最成功的**动作,怎么能不引起注意呢? 所以,作为剧情片上映的《火辣辣的》自然毫不掩饰地呈现出直截了当的纪录片风格。
每一次深蹲、每一次奔跑、每一次出拳、每一次跳跃; 每一次汗流浃背如雨,每一次咬牙坚持,每一次泪流满面,影片中快节奏的魔鬼训练组合,都是乐英的高潮剧情,也属于贾玲的“英雄”天性。 于是,当主角推门而出时,展现出完美的肌肉线条,坚定自信地从体育场通道走到竞技场; 当她在拳击台上快速躲避、击打、出拳和防守时,她已成为摄影师和编辑报道结果的最爱材料。 在片尾字幕中,贾玲在不同时间的八次试镜,日常训练中的各种花絮,以及那些从**日记中摘录的发自内心的感言,不仅加强了观众对贾玲“凤凰涅槃”过程的理解,也隐隐约约暗示了一部关于贾玲**的纪录片已经制作完成。
在正片的开头和纪录片的结尾,乐莹的失意生活与贾玲的幸福生活交织在一起。 前者是现实,后者是梦境,观众其实并不在乎《火辣辣》这部作品的形式是什么,也不在乎谁是真正的主角,他们想在春节假期做一个快乐的白日梦。 从这个意义上说,贾玲的梦想也成为了大众的梦想。
另一个交错:原版和翻拍版。
由安藤樱主演的日本电影《百元之恋》是《火辣辣》的原版翻拍。 当然,买下版权的制片人对此也不必讳莫如深,但在所有的宣传和营销中,所谓的原版依旧“依旧捧着琵琶半遮着脸”。 从一路失意的失意人物到练拳的核心剧情,从叙事节奏的把控到镜头语言的形式,甚至一些精彩的台词和对话,两部作品都高度相似。 可以说,《火辣辣》对原著的还原程度很高; 但换句话说,也可以说这部电影的创新性显然不高。
在当代电影业的商业环境中,“翻拍”是国内外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实践。 然而,翻拍创作的本质在于本土化的移植和重构,从而实现文本意义的流动和丰富。 按照这个标准来看,《火辣辣》的翻拍似乎很肤浅。
再看《百元之恋》,其“百元”的消费符号,明显影射了当下日本社会氛围的低下,主人公和子的抑郁,在社会压力下逃避现实的年轻人中很常见。 因此,和子和她周围的人一样,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具有深刻的社会认知价值。 相比之下,《热辣》中的乐英似乎在飘飘然。 “要么接受,要么放弃”的环境设定和人物关系,与中国当前的社会语境不符,因此小品的夸张、嘲讽、嘲讽成为填充影片剧情最常用的手段。 这些方法,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自然可以当爆米花笑点,但要帮助人们触及到自己能感同身受的真正痛点,实在是太难了。
无论如何,贾玲的《火辣辣的》再次收获了巨大的市场回报。 仅仅凭借两部独立电影,贾玲就已经让她成为中国最成功的商业电影导演之一。 这个时候,人们对嘉玲的期待,不会止步于匆匆忙忙的流水线产品,也不会止步于省心省力的翻拍产品。 她和她的团队已经拥有极其丰富的创作资源——无论是人力、技术还是资金。 人们有理由期待贾玲在《火辣辣》中的华丽变身,也有理由期待她的下一部作品会是一部重生的现实主义杰作。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温伟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