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你手里有10块钱,街上的餐馆能吃什么?

小夏 社会 更新 2024-02-01

城镇工人:四十年前,职工工资一般在每月230、40元左右。 那时候农民一天工作10毛钱,生产队一天只工作2、3毛钱,5毛钱很少。 一个好年景,一个好地方,可以值五六毛钱,最高是七八毛钱。

到了年底,生产队不需要钱来分配粮油肉菜,只需要记账。 到了年底,劳动力多户也可以把移走的粮油肉菜分了。

三、五百美元。 那些劳动力较少的人分裂较少,甚至为生产团队找钱。 在穷地方,赶上一年不好,一两毛钱,甚至一两毛钱。

他们都必须找到钱。 土壤不好,粮食少,生活条件肯定不如山河大原的水。有很多生产团队一年就赔钱,而且是赔钱,这叫负工,谁多工就亏更多。 我舅舅的工资是每月8美分。 10人4工,一年领口粮,干了一年,还欠生产队60元。 十块钱,大约是当时半个月的工资。

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物品:

我知道钱在当时是很有价值的。 夏秋两季,下午买西红柿,可以买到一篮五毛钱(和现在一篮啤酒瓶一样大),一根四指宽的优质发尾,三毛钱八十一斤; 猪肉五毛六十一斤,还是好五花肉; 鸡蛋三分钱八十一斤; 八年前,红香蕉和苹果的价格是五美分二十一磅,而且价格已经上涨。 我跟哥们说,一个月不给家里钱,自己吃喝抽烟,工资三十九元八,每天吃一碗菜。

抽上海“牡丹”精装本(五毛钱一盒,天津出五毛钱,北京四毛钱九),不到月底,抽不起牡丹,换成“群英”四毛钱七一盒,再抽“大前门”精装三毛钱九,简三毛六,月底几天, 抽天津的“恒大”(三分钱一)和“墨巨”(二分钱九)。

这七年问世的“真好”汗衫,三十四件,普通人都舍不得买,太贵了。 当时对“真量”的认知是,不管怎么穿怎么洗,真的和相声里说的一样,拉拉难拉,洗难踢,三年后自动分解——破。 你不想戴它,把它放在三年后,它会自己坏掉。 太神奇了。

一盒火柴两毛钱,酱油八毛钱一斤,醋四毛钱一斤,三根新鲜烧焦(鱿鱼、海参、玉兰片)八毛钱一盘。 臭豆腐分为两部分,大豆豆腐分为三五。 八年猪头肉三块两斤,印象最深刻。

滑肉段 085 一板,滑肝尖端 06元一盘,且盘子大小较大,根据过去的盘子代码,过去的盘子比现在的两盘多。 当时菜是滑肝尖,主菜猪肝多少钱,配菜木耳多少钱时令青菜多少钱,各种炒菜都有统一的重量标准; 对包子和饺子的馅料,一斤面条和加水的面条有规定。

10元可以买到7 9瓶普通瓶装白酒,春节和中秋节的洋河大曲(当时称为嫦娥小美人奔月)是每瓶2瓶50元,飞天53度茅台酒以上部门级为每瓶925元,每人限购2瓶。 当时,除了极少数个人拥有的餐馆外,90%以上都是属于商务局的国营餐饮服务公司。 拿10块钱去一家餐馆,就是10道菜(2个素,4个炒,4个烤),10个就够吃了,还得喝酒付钱。

有瓶装啤酒和散装啤酒更便宜。 2美分一两碗。 最便宜的一瓶是3美分和一两瓶。 所以大多数人都喝啤酒。 还有散装啤酒桶,一桶重约六七十年,开封就得卖光,不然不容易保存。

那时候,我看到了上海品牌和青岛品牌,但当时喝啤酒的人没有现在那么多,八十年后,啤酒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而且瓶子很多,几乎到处都有自己的品牌。 它都是由发酵的谷物制成的,没有今天的工业啤酒这样的东西。

60年代,一般的酒类商店和餐馆都有散装啤酒出售,啤酒罐头和煤气罐差不多,买酒的时候要用氧气瓶加满,小酒店不用自行车气瓶抽出来,当时价格是四毛钱一升, 你可以买到半升两毛钱,一杯一毛钱,当时的啤酒比现在的瓶装啤酒要好。

七十年代,还记得食堂里的蒸猪肉050块钱一个,正品,蒸肉是半斤肉,用秤称重,放入碗中。 那时候不准做两斤猪肉,几十斤只能做二十斤蒸猪肉,这样保证有半斤。 那时候都是国营酒楼,炒肉都有标准,比如一盘炒肉要用多少克肉片,都要称重称重。

当时,酒店里的婚宴是15元一桌,便宜的是十元一桌,陪钱每人两元,葬礼是一元。

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不明白。 我不知道 1 角钱的价值。 现在怎么能比较呢? 我记得小时候去舅舅家拜年,拿到了10块钱的年钱。 吃完饭后,我走到街上买了我最喜欢的玩具枪。 零食等

我和哥哥回到家后,爸爸说要付新年钱。 我哥哥把它拿出来送给爸爸。 看,我一动不动。 爸爸问我钱的事。 我说了。 我知道我要交出来。 让我们先花掉它。 哈哈。 10元元的年钱。 在今天的小孩子眼中。 我不会让我的侄子感到惊讶 1000。 唉。

相似文章

    七十年代充满了盐

    作者 应健。盐是城市的一半面孔。毫不夸张地说,城里几乎每个人都认识他。因为每次他出现,都一定意味着城市里正在发生什么事情,而且无一例外都会引起轰动,而补盐是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盐出名的方式有点不合时宜,说出来很痛。因为城里人每次举行葬礼,举行葬礼的时候,棺材都会被运出街道,第一个排队的人一定是他。那...

    七十年代活剥老鼠皮

    作者 应健。老房子对面的油磨坊里有一个粮食仓库,麻包通常堆得有山那么高。大豆和玉米养肥了成群的老鼠,它们经常来我家做客。一天早上,兄弟俩进进爷爷奶奶的卧室,走到柜子的角落里四处张望。奶奶胆子大了,把送上门的礼物全部收了过来,先关上门切断了老鼠的退路,然后去厨房给 钳子,回到房间追打。老鼠吃得太饱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电影放映员是个“胖穷人”,它的“胖子”在哪里?

    这与当时的特殊历史时期直接相关,毕竟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处于相对停滞的发展时期,全国人口快速增长,但粮食生产严重不足。在那个年代,吃饭的时候,甚至需要兑换 发行的食品券,而每张食品券只能兑换固定食品。只有这样精准的分配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所以想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基本上是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穷人吗? 为什么要怀念过去的日子

    说到 贫穷落后 就让我们想起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似乎已经成为那个时代的代名词。六七十年代缺乏生活资料与人民艰苦奋斗和辉煌成就的精神并不矛盾,承认当时的贫困并不等于否认成就。贫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当时的贫困是相对于建国前的富裕而言的 相对于现在,真的很差。那个年代人民苦涩是事实,但当年人民的精神状态最...

    七十年代蛇战

    作者 应健。听长辈说,蛇和老鼠是天敌,有老鼠的地方一定有蛇。这是真的。在我家以前的果园里,不仅蛇的蜕皮很常见,而且是乳白色的半透明的,就像一个空心的卷轴。而当年老宅里,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人蛇大战。我母亲写了一篇关于这种个人经历的短文,附在这里。清明节期间,雨下得很大。那是四月的一天,毛毛雨已经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