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舍彩景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发展普惠金融”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之一; 2014年底,中国第一家数字银行微众银行诞生了。 微众银行作为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自成立以来就融入了普惠金融国家战略,淬炼数字科技基石,提升差异化金融服务,努力打造普惠金融服务新范式。
可以说,微众银行的九年,是数字银行与普惠金融的双向征程。 九年来,微众银行不仅见证了中国数字普惠生态从0到1、从1到N的突破,也见证了中国普惠金融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的提升。
不难发现,它与普惠金融产生共鸣的核心在于数字原生基因。 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微众银行率先构建了不同于传统银行的底层架构,通过分布式核心系统架构,破解了金融科技“大容量、低成本、高可用”的不可能三角。
不仅仅是普惠金融服务。 微众银行立足技术变革前沿,对内打磨数字技术生态,通过开源技术对外赋能合作伙伴,向行业输出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解决方案,助力行业数字化转型。
颠覆性数字银行
如果你问银行是否在未来,答案可能不在实体分行。 早在2013年,布雷特·金(Brett King)就提出,银行不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服务。 五年后,他在《银行4》中写道0“,重申银行服务无处不在,即不在银行分行。
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互联网技术革命不断导致银行形态的变化。 从数字银行业的演变开始,自上世纪末以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信息化转型、互联网上网和数字化转型。
其中,金融数字化转型,以金融科技为支撑,最大程度塑造了银行的前端业务和中后台管理。 正是在这个时候,数字银行正在兴起。
数字银行起步于北美和欧洲,从概念的兴起到大规模的系统化发展,并先后呈现了网上银行、远程银行、虚拟银行、直销银行等多种形式,但早期的数字银行形式更多是处于线上阶段的前端服务,如全球首家互联网银行, 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ING Direct等。
随着互联网浪潮从PC时代向移动互联网转移,在新兴数字技术的转化下,数字银行的内涵和定位逐渐清晰,基于数字原生的数字银行成为市场的主流。 加之数字银行监管政策相对宽松,全球数字银行自2013年以来一直走在正轨上,并在2018年左右加速发展。
据埃森哲咨询机构统计,2018年全球有60家数字银行,到2020年有256家,增长了4倍多,还有更多的数字银行正在筹备中。 目前,数字银行已在欧洲、北美、亚太、南美等地区广泛落地,如英国的Revolut、Monzo、美国的Chime、Varo Bank、韩国的Kakao Bank、巴西的Nubank、中国的微众银行、网商平台等。
虽然中国的数字银行起步相对较晚,但在世界领先的金融科技优势的帮助下,数字银行业终于迎头赶上。 从我国数字银行的探索过程来看,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条是传统大中型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二是基于技术原生的数字银行,也被称为纯数字银行。
与传统银行相比,纯数字银行最大的区别在于完全依赖数字系统和渠道,系统侧基于云原生架构,服务侧基于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 数字基因决定了数字银行必须有新的产品理念、用户体验和底层技术。
只有这样,数字银行才能建立起有别于传统银行的差异化服务能力,在规模和成本之间寻求平衡,进而以更低的运营成本,为更广泛的普惠客户提供便捷、可及、可负担的金融服务。
如何打破这种局面,成为一批数字银行先行者面临的难题。 对此,成立于2014年的微众银行率先找到了答案。
针对庞大的普惠客户群,微众银行的第一个解决方案是开发一套适合普惠金融的底层技术架构。 然而,在那个时候,既买不到,也买不起,既能满足大量用户需求的低成本、高可用性的金融科技解决方案。
众所周知,近几十年来,国内银行普遍采用IOE的集中式技术体系,无论安全性和自主可控性如何,其产品和技术服务**普遍较高,这也决定了它们不适合定位于普惠客户群体的数字银行。
同时,在金融科技起步之初,市场缺乏能够有效支撑数亿客户处理需求和海量金融交易的解决方案,数字银行底层系统建设面临的规模、成本、敏捷的“不可能三角”一时难以打破。
微众银行作为业内首家开通的数字银行,想要突围,必须咬紧牙关。 因此,微众银行从建设之初就锚定自研战略,坚持去IOE,开发“OpenHive”技术,利用标准化硬件和开源软件,构建了国内首个基于安全可控技术的全分布式银行系统架构。
OpenHive技术高可用、高弹性、高扩展的性能优势,使微众银行能够支持海量客户和高并发交易量,大幅降低银行系统的运营成本。 数据显示,微众银行单账户每年IT运维成本低至2元,不到国内外同行水平的十分之一,不仅实现了快速盈利,也为未来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提升的不仅是服务效率,还有安全可控的信息化和创新环境。 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无论是在监管层面,还是在机构的实际业务需求上,自主可控性、风险可控性、数据安全性都成为金融机构的终极命题。 随着金融IT系统国产化替代浪潮的兴起,基于信息创新环境的基础硬件、基础软件和前端应用自然面临着紧迫的转型任务。
为此,自2018年以来,微众银行持续探索全栈本地化,在自有分布式存储、基础核心部件、应用和资源管理等自身金融业务场景部署基于鲲鹏芯片(ARM架构CPU芯片)的泰山系列国产化服务器,并不断从软件综合国产化向硬件国产化推进,真正实现软件和硬件的全面自主性和可控性。银行核心系统的硬件。
微众银行秉承科技普惠的初衷,选择拓展金融之外的朋友圈,将ABCD(分别为人工智能、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领域沉淀的解决方案开源,以开放共荣的姿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实体经济发展。
据了解,自2017年以来,微众银行陆续将ABCD四大领域的核心技术以开源的方式贡献给全社会。 2019年7月,微众银行成功举办首届金融科技开放日,宣布金融科技全面开源,开启了加速构建开源生态的进程。 截至2023年12月,微众银行拥有36个外部开源项目。
致力于数字包容性
投资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既是银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应有意义,也是中国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然要求。
2023年10月,**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强调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 养老金金融和数字金融。
同时,《关于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基本建成高质量普惠金融体系。 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求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重点领域优化产品和服务,支持小微商户可持续发展,提升民生领域金融服务质量,更需要有序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数字银行的业务发展模式和技术架构决定了其对数字普惠金融市场定位的自然适应。
从数字银行的差异化优势来看,主要体现在业务覆盖、成本优化、智能风控、敏捷迭代等方面。 其中,不依赖实体网点的线上服务全流程,可以大大提升普惠金融的触达率和覆盖面; 智能决策和运营系统,可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提高风控效率,定制服务能力。
一直将普惠金融作为业务基础的微众银行,走上了数字科技赋能普惠金融的道路。
成立九年来,微众银行以普惠金融产品为核心业务,在个人理财、企业理财层面推出普惠金融产品,累计37亿个人和410万家小微企业提供了包括银行账户、存款和财富管理、小额信贷和支付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
对于传统银行服务难以有效覆盖的小微金融,尤其是长尾个体工商户领域,微众银行也敢于放贷、愿意放贷、能够放贷、愿意放贷。长期以来,小微金融服务一直面临客户获取、风控、服务体验等行业问题,给传统金融服务的成本控制带来了压力。
首先,近两年小微信贷获客成本有所上升; 其次,小微融资服务面临风险控制挑战,长尾小微客户数据信息难以量化,数据间互联互通不完善。 最后,小微融资的服务体验也亟待优化,个性化、定制化、高效便捷的产品供应不足。
解决小微融资商业模式问题,数字技术成为第一解决方案。 首先,数字技术可以提高识别信用和欺诈风险的效率和准确性,使金融服务机构通过其风控模型实现高效的信用决策。 二是完善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信用匹配,提升服务可及性和体验,安全向小微企业转移资金,增加小微企业主信贷可得性。
微众银行围绕小微融资问题,立足金融科技,强化科技赋能普惠金融,依托数字大数据风控、数字精准营销、数字精细化运营三大数字化手段,走上了“成本可承受、风险可控、 和可持续业务“——”微商贷款“模式,解决了银行在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时面临的服务成本高、风险成本高、运营成本高的”三高“问题。
截至2023年6月底,微众银行微商贷款已覆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申请小微市场主体410多万户,累计授信客户超过120万,累计授信额超过13万亿元。 年营业收入在1000万以下的企业占企业客户总数的70%以上,50%以上的信用企业客户是企业信用白户。
在服务科技金融领域,2020年,针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轻资产、重研发的特点,微众银行充分发挥数据和数字技术价值,推出差异化科技贷款服务,为企业提供线上、无抵押、操作便捷、金额较高的科技贷款产品。
截至2023年6月底,科技创新贷款已在全国20个直辖市和200多个地级市开展,吸引近32万家科技型企业申请,在地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渗透率超过25%,累计信贷超过2600亿元。
此外,微众银行还积极构建数字普惠金融生态圈,践行场景先、金融后融资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依托数字化渠道对接小微企业线上场景,深入第一链条和日常运营,如微众银行企业金融品牌“微众银行+”, 满足企业融资、票据贴现、账户管理、保险、人才招聘、宣传推广等需求。
近日,IDC发布最新案例报告《微众银行如何引领全球数字银行? 报告分析,微众银行在普惠金融方面的突破性创新成果,不仅填补了中国金融市场的空白,也印证了普惠金融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蓝海业务,深刻改变了金融机构对普惠金融的认知和行动。
从数字原生开始,从普惠金融开始。 微众银行已经走上了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