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吴青。
编者按:郑和西洋航行近100年后,从15世纪到17世纪,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国展开了一系列海上行动,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冒险家找到了欧洲到达东方的海上航线,发现了美洲大陆,并通过远洋航行环游世界。 从那时起,人类世界的大陆和文明就被海洋连接起来。 这意味着欧洲人拥有更广阔的市场和无穷无尽的财富,西方产品和文化开始在世界范围内盛行,从而迎来了一个持续了数百年的西方文明时代。
我记得10、20年前,我们用的是诺基亚苹果手机,装Microsoft Windows和谷歌安卓系统,开着丰田本田和大众奔驰汽车,有一家麦当劳肯德基,还挺开心的,电影院里热气腾腾的电影大多是好莱坞大片,我们的生活被欧美产品包裹着。 当时,我们不应该想到,十几年后的今天,中国的产品可以“欧美日韩最好,不仅是衣服、鞋袜,还有手机、汽车等高科技产品; 不仅有硬件工具,还有各种软件应用程序; 中国产品和文化第一次开始渗透到欧美、日韩三国人民中。
如今,欧美用户的日常生活大概是这样的:开着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上班,家里装着格莱美空调,海尔海信电视,用华为小米OV(OPPO和vivo)手机玩**,刷抖音娱乐放松,在temu上,速卖通购物努力,然后玩腾讯的鸡和米哈游的《原神》游戏, 再看看“霸气总裁爱上我”的中文网络文章和短剧。
过去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为491万辆,同比增长57辆9%,首次位居世界第一; 目前,中国家电在全球最大家电中的份额高达38%,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全球手机出货量前五大中有三是中国品牌,前十名中有七是中国品牌; 在中国,各种应用程序、在线文章和游戏也很受欢迎。
根据SensorTower数据,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95个国家和地区的前五名应用中,有156个(占33个)是中文应用,美国排名前四的应用都是中国应用,分别是:Temu、TikTok、Capcut、Shein。 中国的应用和技术走向海外,正在欧美悄然开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从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到北美短剧的火爆,再到海外跨境电商征服海外,从互联网应用公司到数字基础设施,海外企业和产品日趋多元化; 在海外市场,从过去的东南亚、欧美,到新兴的中东、非洲和拉美,到处开花结果。 中国企业的“发现时代”已经开始,中国企业出海的浪潮席卷而来,形成了不可阻挡的新潮流。
而这一切正在发生,也许才刚刚开始。 在本期商业案例中,《中国经营报》记者将与您一起**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背后的根源、变化、特点和趋势。
蜕变
介绍,走出去,然后走向全球
2019年1月,阿里巴巴创始人杰克马前往欧洲参加达沃斯论坛,他去餐厅邀请朋友吃饭,付账时意外发现自己可以刷支付宝,脸上突然露出笑容。
蚂蚁集团以支付宝为代表的“曲线走海”颇为典型:以本土团队+中国模式为特征,比如投资印度版的支付宝Paytm; 与合作伙伴一起推出本地电子钱包,例如印度尼西亚的钱包dana。 带出中国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和成功经验,已成为当时中国企业出海的缩影。
从早期的“三加一补”到后来的各种外贸出口,改革开放后,中国产品开始逐步走向世界。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功,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启之后。 腾讯创始人马化腾曾表示,移动时代给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国际化的新机遇,因为PC网络时代的全球互联网巨头还没有做出适合移动时代的全球产品。
在真正走向全球之前,中国企业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20多年前,一批先行者将谷歌、雅虎、eBay、亚马逊的模式搬到了中国,创立了搜狐、网易、新浪、阿里巴巴等第一批中国互联网公司。 如今,外企纷纷开始向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学习,角色悄然互换。
2010年前后,中国出现了第一波互联网走海浪潮,九邦、网勤、UC、猎豹等代表企业抓住了移动时代的第一波浪潮,依托工具产品迅速奠定了海外产品的基础。
但请使用方案表。
1、缺乏用户粘性、高可替代性、高度依赖谷歌、Facebook等平台的纯工具应用,在这些专注于变现、广告满满的工具应用中,平台狠狠地砸了之后,将迎来悬崖。
2015年之前,已经成为巨头的BAT(阿里巴巴和腾讯)开始了他们的第一次国际化之旅。 搜索、腾讯的社交网络、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但当时还没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技术引进+模式复制+微创新”很难撑起当时很多企业出海的厚望。
2017年前后,随着第二波走出去浪潮的兴起,中国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迅速从模仿者演变为创新者,大量平台复制了他们在中国巨大的海外市场中经过训练和运行的商业模式。 软银创始人孙正义的时间机器理论被奉为圭臬,即将发达地区的模式和经验复制到未开发的市场,实现时间旅行一样的“降维”。
许多声音认为,“复制到中国”的时代已经结束,“复制中国”的时代已经到来。
在中国的**招聘市场,BOSS志品掀起了一场“革命”,实现了招聘人员与求职者的双向匹配。 曾任 Dajie.com 总裁、迈迈联合创始人的周海波,在印尼推出**招聘平台KUPU,直言:KUPU就是印尼版的BOSS直品。
相当于高考通过后写一道初中作文题,虽然不能直接抄答案,但你会相信自己,难道连这道题都答不上吗? 周海波笑着说。
在家买菜,扫码购物,扫码取车,......这些熟悉的中国人生活方式在过去几年中随着中国企业出海步伐的加快而迅速传播到世界。
如今,在完成从“复制到中国”到“复制中国”的关键飞跃之后,中国企业正在完成“天生全球化”的转型。 这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前两种是由内而外的、以中国为主导的思维,全球化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面向全球的。
与英美烟草不同的是,在公司成立近十年后,它开始了国际化的旅程,而字节跳动、美团、滴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诞生,从一开始就在推动国际化。
TikTok就是全球化的典型例子:从一开始就致力于“全球视野+本土化运营”,让TikTok避免水土不适的问题。 DataAI数据显示,TikTok的月活跃用户超过10亿,取代谷歌成为全球流量最大的互联网平台。
除了巨头之外,中国越来越多的初创企业本质上是全球化的。 据亚马逊云科技统计,在国内已经走出国门的企业中,大型企业占比63%,中小企业占比37%; 在计划出海的企业中,35%是大型企业,65%是中小企业。 特别是在游戏、电商、开发者服务、SaaS和硬件、手机等行业,越来越多的初创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诞生于深圳的传音手机,在中国是“小通”,但在非洲却是不折不扣的“国民手机”。 很多人从未听说过上海出生的J&T Express,但它在东南亚几乎是家喻户晓的。
除了互联网的主力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科技背景也越来越强,技术含量也在不断提高。
在全球半导体显示行业,中国企业也占据着领先地位。 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四大智能显示终端中就有一台来自京东方。 同时,中国民用无人机行业占据了全球近80%的市场份额,在消费类无人机领域,大疆无人机占据了全球70%左右的市场份额。
中国出口商品完成了从初级产品向机电产品和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结构性升级,而中国企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完成了从产品产出到商业模式产出和技术产出的迭代。
溯源
内力增强和溢出扩大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企业品牌如何才能在短短十几年内完成从模仿到输出再到领导的蝴蝶式转变?
追溯源头,是我国经济文化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是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 中国人口庞大,市场规模庞大,近十年来已成为全球企业最好的训练场和模式方法来源。
截至2023年6月,中国人口为141亿人,中国网民规模达到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764%。从互联网用户数量、电商交易规模、移动支付规模等方面,中国位居全球第一。 从消费者数量上看,中国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拥有大量的中产阶级消费群体; 从实体经济的规模和发展速度来看,中国已经是世界经济第二大国家、世界商品第一大国、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工业分类所有工业类别的国家。
在中国市场,可以为创业者提供的丰富场景和企业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堪称世界之争。 也培育了许多成功的产品和模式,以及一大批成熟的从业者,包括风险投资团队、技术开发人员、产品设计师、营销人员等。 这些都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已经规模化的成功的海外模式主要包括传统外贸、APP、游戏、跨境电商等。 这些模式成功的本质在于中国积累的能力要素,如商业模式、制造、技术研发、运营经验、艺术创造力和优秀人才等,对目标国市场的溢出和落地、结构调整和创新。FreeS Capital投资合伙人陈石告诉记者。
然而,硬币有两面性,巨大的交易规模和高网络渗透率的背后,意味着增长空间有限; 在层出不穷的微创新和处方背后,凸显的是中国企业内卷化和对抗的激烈程度。
外界普遍认为,近年来,中国企业加速走出去的动力有两大力量驱动:国内市场增速见顶的“推力”,国内互联网行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和激烈竞争,2013年前后出现放缓迹象,人口和流量红利已经见顶, 巨头格局基本定型,中小企业难以找到新的发展机会;海外市场潜力的“拉动”,东南亚、中东,甚至欧美还有较多的互联网人口红利,新兴市场、新渠道、新市场的崛起,为出海者打开了想象空间。
以网购人群为例,截至2022年6月,中国网购用户规模为841亿,比上年末减少153万,整体互联网用户渗透率达80%。 相对而言,2021年东南亚零售电商渗透率不到5%,远低于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在国内流量红利已接近枯竭的背景下,互联网科技公司要想打破这种局面,无非是几种方式:向上,突破硬科技; 向下,深挖下沉市场; 向内,提质增效; 向外,全球。 只有走出海,才能征服更广阔市场的城市,获得全球化的红利。 张一鸣说:“中国互联网人口只占世界的1 5,如果不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就无法与4 5竞争,所以出海是不可避免的。 ”
这里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那就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大力推动国际环境和国家政策。
2019年9月27日,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指出,“中国为建设更美好的世界贡献力量”,使出海成为众多企业的新选择。
首先,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 其中提到,中国在国际社会结交了许多朋友,与179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建立了110对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被纳入多项联合国决议,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响应。 此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顺应全球化潮流,大面积“请进来”,大踏步“走出去”。
从政策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二十三五五”长期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周期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周期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022年1月,包括国家在内的9个部门发布相关意见,提出支持平台企业推动数字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提升国际化发展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国企业可以抓住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机遇,向世界推广中国品牌,输出“软实力”。 海外市场被中国企业视为打开“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
航行
时代的机遇与转型的重生
大海是跨洋航行,彼岸前景广阔,但多变的天气、巨大的风浪、看不见的礁石,隐藏着各种风险。 尤其是如今的中国企业出海,环境已经与多年前不同,国际地缘政治形势日趋复杂,海外市场也开始“滚滚”。
作为中国海外扩张的先锋的TikTok,突然在美国、印度、印尼等国家被禁; 小米、vivo等手机品牌在印度市场集体下架中国应用; 华为、海康威视等中国高科技公司遭遇了芯片禁令和各种......镇压这些方面凸显了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复杂环境和巨大挑战。
大学毕业后,梁彤在外贸行业工作了近20年,现在在一家海外服务公司负责相关业务,见证了中国企业近年来在海外走出去的进步和遇到的困难。 “过去,中国企业在国际巨头眼中还是小透明、小气的,但现在他们认为中国企业足够强大,可以被认真对待,被认真对待; 与此同时,中国芯片、人工智能等争先恐后的产业触及了其核心利益; 而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快速扩张,更是吓坏了他们。 “梁彤告诉记者。
事实上,中国企业不仅在边缘市场进行测试,而且还在渗透到欧美、日韩等主流市场; 不仅在加工、销售等产业链末端,在核心技术研发、软件服务等产业链上下游,让多年来一直谎称取胜的跨国巨头们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然而,中国企业在突飞猛进的同时,仍面临部分突破、部分发展等问题,中国企业与国际巨头的国际化差距依然明显。
目前,中国品牌整体全球化还处于起步阶段。 虽然中国在上榜的财富500强企业数量(按收入排名)上已经超过了美国,但上榜的中国企业数量在品牌价值方面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左右,可以创造更高的利润。
美国科技公司占其海外收入的55%86%,而腾讯和阿里巴巴作为中国企业的领导者,占国际收入的不到10%。 与欧美国家相比,全球知名品牌在中国的数量仍然很少。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出海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如地缘政治、法规政策、保护和本土化等。
虽然挑战压力很大,但记者采访的很多海外行业从业者并没有太着急。 梁彤认为,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和各种突发事件会让一些人望而却步,但真正想出海的人还是坚持,因为无论是从企业的实际业绩压力还是长远发展,出海是唯一的出路。
对于创业者来说,出海的吸引力还是巨大的,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出海的好时机。 从第一波出海浪潮兴起以来,前辈们为中国人出海搭建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支付、物流等,也积累了丰富的出海模式和经验,出海生态逐渐成熟。
陈适认为,未来企业出海需要加强团队能力建设,跳出交通思维惯性,逃离性价比高的红海,在打法上需要完成从之前的“空军”轻模式向“海军陆战队”重模式的转变, 从而保证业务和团队的“落地”。只有在深入本土化运营和深刻市场洞察的基础上走出国门,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经过十几年的征程,出海进入下半场,“与其厌倦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思考变化,不如思考不变的。 梁彤认为,对于科技互联网行业来说,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模式创新是关键,最终落地也是关键。
从国际视野来看,中国企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创新、运营、产品、整合、互联互通和人才等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 看好中国,看好中国人,看好全球成千上万的中国企业家。 荣360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叶大庆表示,放眼全球、立足本地是一场持久战,要放眼世界,因地制宜。
最近TikTok、Temu等的快速崛起,预示着未来海外市场很可能会催生出新一批BAT。 在数字化探索时代,中国企业扬帆起航,驶向更广阔的星海。
观察
重新定位全局轴中的位置
当时,中国出海的目的地大多是周边国家,如日本、韩国、东南亚、阿拉伯等地区,出口的外贸商品主要是丝绸、陶瓷、铁器等。 与进口产品相比,中国出口商品的技术文化含量相对较高,终于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独特圈子。
如今,走海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特点不仅齐全,而且产品涵盖了各类产品、硬件、工具、游戏、电商、云计算等品类; 它也很宽,海洋半径从东南亚和中东的“近海”扩大到欧美和拉丁美洲的“海洋”; 更高级的是,许多海外公司都是全球性的,从一开始,他们就专注于创造真正的全球产品或服务。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中国经济的长足进步,是国力的飞跃,是中国企业和产品竞争力的快速提升。 它是在峰值流量压力下进一步扩大和升级的内在冲动; 它是强大的产业能力、模式和技术创新以及经验的自然溢出。
经过多年的海外红利,海外市场也卷了起来。 如今,企业出国就像一场游戏,用完新手村的“福利包”成了一种困难模式。 面对迥然不同的市场环境,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确实不易。 国际化注定是一个艰难的转型升级过程。
回顾中国企业出海的历史,不难发现,中国企业一路奋斗发展,一直在努力向全球价值链上游攀登:从猎豹和UC引领的工具应用走向海外,到经过本土验证的互联网商业模式, 然后是已经走向海外的技术和服务。
一开始,它锚定了全球坐标轴,它正在成为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新境界,因为在历史上,真正伟大的企业无一例外都是全球企业。 为此,许多企业在创业之初就将运营和研发团队部署在海外,甚至直接在海外设立总部。
毕竟,没有一个国家能接受外国公司只想赚钱抢市场,而是希望带来技术、就业、产业升级甚至完整的产业链。 生而为全球化,不再以自我为中心扩张和傲慢,也不是过去简单地复制国内业务和资源,而是研究、尊重和服务当地,已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共识。
同样位于东亚的日本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借鉴,日本制造业走出去的比例从20世纪初的70%下降到2012年后的40%,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半导体、汽车制造等高端制造业,而服务业的比重则上升到60%。 可以说,在日本经济失去的30年中,正是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崛起,弥补了国内经济的不足和弱点,保持了日本国家和企业的竞争力。
为什么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在受到挑战的情况下仍然很强大? 归根结底,是因为它拥有大量优秀的全球公司和产品:苹果的手机和电脑、Microsoft的系统软件、谷歌的系统地图、Meta的社交产品、英伟达的英特尔的AI芯片、特斯拉的通用汽车、遍布全球的麦当劳和星巴克,以及好莱坞大片......风靡全球正是他们占据了世界各地用户的衣食住行和思想,维护着美国的超级“霸权”。
走出国门,是中国经济文化影响力向外扩散的体现和结果,是更深层次的文明输出。 扬帆出海,为当地带来技术、经验和机遇,同时实现自身良性扩张升级; 在建立更多利益圈和朋友圈的同时,深度参与甚至重构全球产业科技强国版图,正成为中国企业的新目标。 这不仅是中国企业生存壮大、走向伟大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科技企业与生俱来的责任和使命。
本期文章均由本报记者吴青才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