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英:创新药市场新趋势,中国药企将崛起成为全球领军企业

小夏 财经 更新 2024-02-03

2023年,地缘政治风险持续累积,全球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进入2024年,全球形势依然复杂,不确定性持续加剧。 在这个紧要关头,四、高管教育联合腾讯**新增功能Wave 新闻中心与中国CNKI,CNKI的子公司文酷,共同策划并推出【智健2024】未来趋势访谈系列,汇聚医疗、新消费、科技、能源、财富管理等各个领域的顶尖学者和行业领袖,共探2024年各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潜在机遇,为创业者开拓浩瀚蓝海的商界难题。

在采访的第一部分,我们邀请了一诺威医药创始人、CEO兼董事长周国英女士,深厚的行业背景和独特的见解共享溶瘤病毒领域的创新实践,中美两国都在创新制药行业该领域的竞争格局和演进趋势,以及她在从科学家到企业家身份转变过程中对企业战略调整和人才管理的独特见解。

周国英:亿诺微药创始人、CEO兼董事长。

博士,亿诺威药业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她是2019年国际“抗病毒女科学家奖”的唯一获得者,“2021中国十大杰出女企业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博士。 深耕抗病毒感染与疱疹溶瘤病毒肿瘤免疫研究领域近30年,主持“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等科研项目,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7项,担任多家国际期刊编委、审稿人。

从科学研究到临床溶瘤病毒,如何“毒灭病毒”成为抗癌武器

q: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溶瘤病毒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周国英2015年之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溶瘤病毒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临床前阶段甚至基础研究。 直到 Emergent 的 TWEC 获得 FDA 的批准,该领域才开始受到关注。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回到中国创立了一诺威医药,专注于溶瘤病毒的研究与开发。

在中国,溶瘤病毒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尽管 ANCHORI 于 2005 年获得批准,但其应用仍然有限。 不过,从2015年开始,该领域开始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为亿诺威等公司的崛起提供了契机。 我们的目标是促进中国溶瘤病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溶瘤病毒机制相对简单:通过将病毒注射到肿瘤中,利用工程病毒在肿瘤细胞内的复制能力来裂解肿瘤细胞。 同时,它还可以刺激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反应,形成溶瘤和免疫的协同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溶瘤病毒的基因组具有将其他基因携带到细胞中的能力,这为其在癌症中的应用开辟了无限可能**。 通过携带多种基因,溶瘤病毒有望实现多种**作用,并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q:一诺威在这一领域有哪些独特的研究与进展?

周国英以疱疹病毒为基础,进行基因工程改造,表达PD-1抗体、白细胞介素2等特定基因,从而增强溶瘤病毒的**作用。 在确保病毒安全的前提下,我们不断提高其疗效。

自成立以来,亿诺威已开发出多款产品,并已进入临床阶段。 其中,首款瘤内溶瘤病毒产品已进入中美两地II期临床试验。 更令人震惊的是我们成功研发出全球首款静脉给药的溶瘤病毒产品,打破了过去溶瘤病毒只能直接注射到表面肿瘤的局限性,有望为更多类型的实体瘤提供新的选择。

然而,在发育过程中静脉注射溶瘤病毒存在许多挑战。 通过我们独特的病毒基因组修饰策略,我们成功解决了靶向病毒递送和控制等关键问题,使产品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保持高效的溶瘤活性。

目前,英诺的静脉溶瘤病毒产品已在中国和美国完成I期临床试验,验证了其安全性。 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在积极探索本产品在多种实体瘤中的应用前景**。 同时,另外两款产品的研发也在稳步推进,力争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

作为中国溶瘤病毒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亿诺威始终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致力于为全球患者带来更高效、更安全的解决方案。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溶瘤病毒领域将继续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社会价值。

第二全球创新药新格局中国实力在上升,差距在逐步缩小

q:您在中美两国医药行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中美两地的双重视角来看,中国创新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 未来会怎样?

周国英关于中美两国在创新药领域的对比与发展,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现阶段,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积累与美国相比还比较薄弱,这是客观事实。 然而自2010年以来,中国对基础科学的投入持续增长,支持也有所增加。 这些举措为我国今后在科研上取得更多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科研成果的积累和创新药的研发上市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我国创新药的发展势头不容小觑。 特别是蜂窝**结构域,例如 CAR-T中国自主研发并成功获批两项创新产品,标志着中国有望进入该领域的领先阶段。

q:对于创新药企业逐步走出去的现象,您有何看法和建议?

周国英中国在更广阔的CGT领域和抗体药物领域正在迅速崛起,包括目前备受瞩目的ADC等领域。 近两年来,全球前15家药企的BD董事纷纷访华,充分印证了中国创新药的可信度和吸引力。 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创新药有望被更多大型跨国药企收购,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创新药领域的地位。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在全球创新药领域还存在差距。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成为企业家,他们带来的科学理念和创新精神正在改变这种状况。 他们坚持认为,每一个自主研发的产品都必须有坚实的科学支持,而不是盲目追随。 这种真正的创新精神正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趋势。

目前,我国创新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展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球创新药领域,中国不仅能够跟上国际同行的步伐,甚至可能在某些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随着中国与国外在创新药物领域的差距逐渐缩小,我们无比兴奋,期待我们的细分市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

审查和批准在“中美双报”方面,已成为一种共同的策略。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新药审评经验相对不足,而美国审评机构和人员经验较多。 通过“中美双报”,我们可以利用美国的审评结果,增强中国对CDE的信心,从而提高中国新药审批效率,加快新药上市进程。

此外,在临床研究方面,虽然国际上对我国临床数据的标准化仍存在疑问,但在实践中我们并没有遇到类似的问题。 相反,我们发现美国的临床研究过程相对缓慢且成本高昂另一方面,中国在效率和成本方面具有显着优势。 因此,企业需要明智地管理预算和时间资源,灵活调整中美两国临床研究的节奏和策略,以实现研发效益最大化。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但我们对中国创新药领域的未来充满信心。 我们坚信,未来几年,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将继续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国际合作伙伴参与创新药物的研发和推广。 这将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多益处,也将提升中国在全球创新药领域的地位。

第三科学家与企业家思维模式与管理模式的碰撞与融合

q:作为一名科学家出身的企业家,您是如何从研究过渡到商业的? 一路走来,你遇到了哪些挑战和困难? 你如何克服这些障碍?

周国英当谈到科学家创业公司成功的可能性问题时,我读到一项分析,指出全球科学家创业公司的成功率仅为 1% 到 3% 左右。 作为一个具有纯科学家背景的企业家,我对此深有感触。 以前,我经常自嘲说自己的生意“根不对”,因为我从未涉足过这个行业,也没有在美国的管理经验。 从纯研究到创业的过程没有任何缓冲,反而让我立刻面临各种挑战。

回顾自己从科研到企业管理的历程,感慨万千。 在科研领域,我们更注重发散性思维、阅读文献的能力、追踪行业热点的能力因为我们需要不断产生新的想法,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扩大实验室的规模,产生更多的研究成果。 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探索我们感兴趣的领域。 然而,在企业界,情况却大不相同。

从商业角度来看,产品选择至关重要。 毫无疑问,产品的科学基础必须是坚实的。 但科学家往往有很多挥之不去的想法,想尝试各种可能性。 但是,在企业中,我们必须根据有限的资源和人力做出选择,以确定哪个项目最值得推进。 我敏锐地意识到,虽然建立一个项目并不容易,但在项目过程中决定何时终止一个项目就更难了,这往往与科学家的本性背道而驰,因为我们都希望我们的研究项目能够持续下去。 但在我看来,作为一家企业意味着不断削减项目,而不是无限期地从事它们。

对许多人来说,削减一个项目的过程非常困难,因为我们的教育背景和成长经历并没有教会我们如何面对这样的选择。 然而,在做出决定时,它需要的智慧远远超过启动一个项目所需的智慧。 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如何管理已经在项目上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团队。 当需要终止一个项目时,保持团队的信心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此外,我们需要克服科学家的竞争心态。 有时候,我们可能认为一个想法很聪明,未来可能会成为世界领先的创新,但当这个想法在现实中不可行时,我们需要学会放弃。 同时,我们也需要摆脱自我满足的心态,不要认为自己认为是最好的。 在科学研究领域,我们可能追求新的发现,但在商业领域,我们更关注如何将科学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服务。

在科学研究领域,我们常常自豪地宣称自己是某个领域的先驱,发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知识。 然而,在企业界,情况却大不相同。 即使我们有一个非常扎实和科学的项目,我们也可能会发现实际结果在临床试验中不如预期,我们可能会感到信心动摇,甚至怀疑自己领导公司的能力。

在从科学家向企业家转变的过程中,管理方法的挑战不容忽视。 大多数科学家可能从未担任过部门负责人,我们管理他们更像是导师管理实验室。 然而,在企业界,管理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需要学习如何管理我们的团队,制定我们的战略并调整我们的方向,以及如何与投资者沟通,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以及如何应对市场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做生意更像是一个管理者的工作。 这并不是说科研不重要,而是说在企业中,我们更需要重视团队管理和协作。 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如何面对自己的短板和挑战,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做生意需要具有前瞻性和可预测性。 我们需要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并据此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 同时,我们还需要适时进行调整和转型,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公司的发展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要被短期利益冲昏头脑,而是要着眼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和未来前景。 作为具有科学背景的企业家,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才能将科学创新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第四企业管理的核心以人为本,文化为灵魂

q:医疗技术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增长,但首席执行官和高层管理人才的短缺正变得越来越突出。 这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最大挑战之一。 根据您的经验,您在招聘和选择此类高素质人才时面临哪些具体挑战? 您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同时,您对正在寻找此类人才的企业有什么建议?

周国英在复杂的商业世界中,企业管理的本质往往归结为对“人”的管理。 一个企业的文化灵魂,往往是由其领导者的理念铸就的,尤其是在起步阶段,CEO的个人烙印往往是企业文化的原有基因。 因此,领导者在建立企业文化和领导团队时必须谨慎和明智。

首先,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做真实、透明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很多方面,但在企业环境中,领导者应该以最真实为目标,不断完善自己,而不是隐藏自己的缺点。 只有这样,领导者才能赢得员工的信任和尊重,进而培养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

其次,领导者的价值观、个人魅力和初心对企业的发展方向有决定性的影响。 一个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往往取决于领导者的眼光和选择。 因此,领导者在领导一个组织时,必须明确并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初衷,并以此为指导来规划企业的发展道路。

在团队管理层面,领导者要着力塑造一支高效稳定的中高层管理团队。 通过平等、开放的沟通机制,激发团队成员的智慧和创造力。 同时,领导者要有勇气和勇气去倾听和接受不同的声音,甚至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违背初衷的决定。 这种领导风格有助于营造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氛围,让团队成员可以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意见,并最终做出更具创造性的决策。

在人才流动方面,领导者应该保持清醒和公正。 对于不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哪怕是经历过共同的困难,也要果断调整。 同时,公司应保持友好的态度,与离职员工保持良好的关系。 这种人才管理理念有助于企业建立健康的人才生态系统,吸引更多人才加入。

此外,领导者在领导企业发展时,也要注意保持公司的创新活力和研发的正确方向。 即使面临财政拮据,确保研发继续推进也很重要。 因为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聚集。

最后,领导者应该关注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平衡。 过度加班并不等同于高效率,但会导致倦怠和创造力。 因此,领导者应该鼓励员工在工作时间内高效完成任务,同时享受下班后的个人生活。 这种管理理念有助于营造积极健康的工作氛围,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在管理团队、引领企业发展时,要注意以身作则、明确价值观、塑造高效团队、保持人才合理流动、保持公司创新活力、注重员工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创造一个持续稳定的发展环境,带领企业在商业海洋中乘风破浪,取得稳健而深远的成果。

相似文章

    中医大师周,一生作为中医传承和创新丨“大师之道”。

    大师传记 周仲英,年出生于江苏如东。著名中医科学家 教育家 中医硕士 首位中医硕士 首批 特殊津贴专家 首批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导师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届教研院士 全国中医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中国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临床卓越国际...

    治疗乙型肝炎的全球创新新药GST HG141成功进入2期临床试验!

    乙型肝炎 新药的研发一直是医学界的重要课题,也是乙肝患者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乙肝新药的研发取得了重大进展。现在国内多家三级医院都在加快新药临床项目,新药GST HG现已进入二期,众多患者成功加入一期,新药的临床试验让众多患者看到了曙光和希望!GST HG 是一种用于慢性乙型肝...

    今年以来,已有三款创新药获批,预计2024年将推出多款新药

    自年初以来,已有款创新药获批上市。月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宣布批准启金制药申报的中药推出类创新药儿茶上清液丸,治疗轻度 口疮性溃疡上焦热综合征。同日,卫材仑卡奈单抗注射液获NMPA批准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所致轻度认知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所致轻度痴呆。月日,礼来宣布加卡尼珠单抗注射液获得国家食品药...

    创新药只是一把火

    文 市值观察 温。由Koichimmei编辑。就像雨后春笋一样,中国的创新型医药企业正在快速破土动工,重生生。月日,科创板创新药企百利天恒重磅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Systimmune与百时美施贵宝 以下简称 百时美施贵宝 就BL BD项目达成独家许可合作协议 BMS 将向 Systimmune 支...

    为什么中国很难拥有第一种新药?

    知识分子 撰写者 上海医药临床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徐俊才 first in class药物 FIC 是一种使用全新且独特的作用机制来治疗 疾病的药物。first in class药物的成功上市意味着它在临床试验中已被证明具有可靠的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并且可以在制药公司正在流动的大多数国家获得药品监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