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朱翔在手术室。 简短的**截图。
作者:郭玉杰。
*:每周冰点。
谁也想不到,1月10日,竟然是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麻醉师朱翔的最后一天。
这天下午两三点,朱翔接到同事的电话,要解决一例术中难治性低血压的病例。 病人的手术不大,但麻醉后血压持续下降,从150mmHg下降到惊人的40mmHg,无论用多少血管加压药,手术室里的两位麻醉师都惊慌失措。 朱湘来了之后,给出的计划是先补液,扩大容量,然后换上血管加压药。 慢慢地,病人的血压上升了。
1月11日,朱湘请假。 他很少请假,即使2023年12月底感染了流感发烧,他也去挂了水,不请假。 一个多月前,这位46岁的麻醉师被提升为科室副科长,不再上夜班,白天也不需要从早到晚待在手术室里。 不过,每天早上科室安排工作时,都会选择几个麻醉困难、风险高的单位,让他“站在台上”,操作难度大,有时一天七八个单位,有时一两个。
当同事们再次见到朱翔时,他被推进了抢救室。 1月11日晚,朱翔在家中被发现心脏骤停,被送往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救援室是朱翔经常工作的地方。 另一个科室的同事认识他20多年了,我第一次见到他时,他总是出现在手术室或急诊室插管。 麻醉师是医院里为数不多的被允许跑步的人之一,为了避免引起恐慌,医生尽量不跑步,但麻醉师需要紧急插管并给予分娩镇痛。
在手术室里,麻醉师是复苏的主力军。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师会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盯着麻醉监护仪上的数字。 在紧急情况下,麻醉师向前迈步,外科医生向后退一步,为了在紧急情况下快速被识别,麻醉师经常戴着彩色棉质手术帽,这与蓝色无菌帽不同。 当麻醉师在手术室里站起来时,外科医生会紧张起来:“怎么了? “有问题吗? ”
属于朱翔的花帽是蓝色的,上面印着**小人。 紧张的时候,朱翔会双臂抱在胸前在手术室里走来走去。 抢救是体力活,四五个麻醉师一起参与抢救,结束后累得“人仰面朝天”,严重时做心脏按压,一家人不能停下来不放弃。 有时抢救后,朱翔的头发乱糟糟的,累得坐在手术室的地板上。
2022年4月,朱翔开始用“麻醉师朱翔”这个绰号在网络上做**科普,“讲讲手术室的日常生活”。 他说,麻醉师总是在手术室里,病人家属很少有机会与他们交流。 他很热心,经常请朋友和学生帮忙,但后来干脆自己捡了起来。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的追随者增加到10万多人。
麻醉师和病人见面的时间很短,在手术室里度过的短暂时间里,麻醉师被包裹在口罩、帽子和手术服中。 大多数患者认为他们只是打针然后离开的技术人员。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几乎没有收到一面锦旗。
其实,在病人失去知觉之后,麻醉师并没有离开,在手术过程中,他们是坐在椅子上关注麻醉监护仪的人,手术结束后,他们等待病人醒来。 监视器上的数字让人紧张,“病人的血压是180,我的血压也是180,病人的血压是60,我的血压还是180”,朱翔曾在**中说,“这样的深切感同身受的职业是独一无二的。
朱翔在监视器旁边。 短**截图 他在**中说,医生洗完手后不能用手碰门,手术室的门是用脚感应的。
他用**让患者看到麻醉的过程:如何插管,如何发挥肌肉放松,如何给药,如何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跳,如何拔管。 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一样的,麻醉方案是定制的,每个人都不一样。 在半麻醉剖腹产时,他搬了个凳子坐在妈妈阚大山旁边,缓解了妈妈的恐惧,从父母那里聊起了人工智能。 在**中,他解释了诸如“脊髓麻醉会引起腰痛吗”、“麻醉师所说的'牛奶'指的是什么药”、“酒精量与麻醉有关系吗”等各种问题。
手术室里,朱翔裹着手术服,口罩,戴着帽子,不可能穿任何名牌。 在拍摄之前,朱翔想征求病人的意见,“我想录下来,做科普,我就不拍你的脸了。
躺在手术台上的病人大多同意,有的甚至认出了他,“你是麻醉师朱翔吗? “很多人都刷过他的**。
在手术室里,朱翔经常对自己带来的研究生罗烨说:“你今天累了吗? 他也曾经对罗烨说过,女生不要那么辛苦,以后不要来大医院工作,去小医院就行了。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是当地规模最大的医院,手术数量众多,麻醉师上夜班约10天,从下午5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一个接一个。 但朱翔却很少说自己累了。
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 朱湘曾在他的**中说。 罗烨和朱湘做了胃肠手术,一个病人看似正常,但朱湘却说有些不对劲,让罗晔去检查一个指标。 经检查,发现患者电解质失衡。 这些患者有时有严重的缺钾,如果不及时干预,有心脏骤停的风险。
罗烨刚来医院的时候,遇到一个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手术,在麻醉诱导过程中,病人的气道打不通,插管也插不管,非常危险。 朱湘处理完之后,成功了,“我看他会累了,瘫痪了”,罗叶说。 朱翔走出手术室休息了一会儿,回来后对她说:“我给你买了麦当劳,你今天吓坏了。 罗烨去办公室吃麦当劳,朱翔回去继续接下来的手术麻醉。
但我的同事记得,一向精力充沛的朱翔在1月11日前几天又感冒了,口口声声说头疼,经常在工作间隙测量血压。
1月11日晚,在营救朱翔的过程中,朱翔的老朋友郝明在救援室门口抽着烟,他不想面对。 他是朱翔医学院的同学,也是30多年的朋友。 在医学院读书时,朱翔很优秀,但不是最有才华的,“但他是我见过的最踏实的人。 “他是很多普通医生的缩影。 朱翔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工人,他曾说过自己是“小镇问题解决者”。
凌晨3点左右,郝明郁闷地回到家,根本睡不着觉。 他一直在想,不久前,他的一个同事心脏病发作,前来抢救,但朱翔一直陪着他,救了一天一夜,成功了。 想到这里,郝明心里不由得一团,“医生可以救别人,但到头来,他救不了自己。
1月12日凌晨4点51分,在被同事们一个接一个的肾上腺素催促后,朱翔的心脏依旧没有再跳动。 怀疑心脏骤停是由暴发性心肌炎或心肌梗死引起的,但由于长时间心脏骤停,尚未做出明确诊断。
通常,朱翔是一个慢性儿童。 做麻醉诱导,他不喜欢被催促,被催促时,他只会笑着不予理睬。 他经常告诉他的学生,他们不应该急于做麻醉。 手术室里,一位从朱翔毕业的学生被说得太慢了,“不适合麻醉”。 朱翔在一旁说:“慢就好,慢活细心。
郝明见朱湘红了好几次眼眶,都是为了别人的命运,生死攸关,不过他很快就掩住了眼泪。 他们经常见面,朱翔也经常带新朋友来见他,来自各行各业,有卖鱼的,卖菜的,有厨师的,其中不少人曾经是朱翔的病人。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手术恢复室旁边,是朱翔不到10平方米的办公室。 有时同学们坐在朱翔的椅子上,大声向他抱怨医院里的人事,他站在一旁,不生气。 科里的同事发生了摩擦,当他倒在他面前时,他说:“我什么都没听到,你不想这样,我们吃饭怎么样。 在他办公桌上的周历上,有各式各样的待办事项清单,重要的手术,开会,还有很多人的生日。 “他不是你所期望的那种导师。 罗烨说,朱翔在和学生聊天时经常用小兔子撒花的表情,“也是老师,也是朋友”。
他一直身体健康,经常跑步。 早上,他经常背着背包走到医院,像个大学生,科里没人叫他“主任”,大家都叫他“朱哥”。
郝明说,朱翔一向温文尔雅,没见过他和别人吵架,遇到矛盾的时候,他会讲道理,遇到不太讲道理的人,宁愿自己吃亏,也不愿和别人吵架。 他不发誓,“理性,理智”。 他的口头禅是“出界”,意思是“没关系”。
郝明不想让朱湘成为“英雄”,只想让他活得“平凡”。
从1月14日开始,葬礼一连举行三天,每天丧堂外的广场上人头攒动,花圈密密麻麻地排成一排,全国各地医院送来,也有个人。 朱翔的家人说,他们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来。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为郝明、罗烨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