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认知情感模型告诉我们当面对特定情况或特定的人时,我们有不同的思维、感受和行为模式,因此表现出特定的个性,我们称之为关系特定个性。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谚语叫做“爱使人迷失自我”。很多人会发现,恋爱时似乎不再像自己,生活和工作都独立了,但在恋人面前却变得“粘人”; 谦虚礼貌地对待别人,但在恋人面前却很任性。
也许这不是关于失去自己,而是关于一段关系的特定个性(我们称之为“爱情人格”)。这是一个伎俩。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确实存在“爱情人格”,并且随着感情时间的延长,“爱情人格”与日常人格之间的差距可能会越来越大。
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爱情人格”与日常人格之间的关系。 在实验中,夫妻每年多次填写一份性格问卷,以衡量他们在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中的五大水平(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心和神经质)。
结果表明,在恋爱初期,日常人格与“恋爱人格”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这也符合人格的跨语境一致性,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认真负责的人,在关系中也会有更高程度的自觉性。
然而,随着恋爱时间的延长,参与者的“恋爱性格”变化会比日常性格更大,表现出更高的可塑性。 总之“爱情人格”最终表现出与日常人格的显着差异。
具体来说,对于那些恋爱中的人来说,神经质水平(一个人是否情绪化、紧张和焦虑)会降低,但宜人性(一个人是否脾气好、容易信任、心地善良)会增加,而男性参与者的日常性格没有显着变化。
而在“爱情人格”中,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神经质和宜人性都呈现出下降趋势。
减少紧张可能是因为恋人的陪伴和分享,生活中的负面情绪才会化解;
愉悦感降低它表明,随着关系的加深,与以前对恋人的态度相比,我们可能会变得苛刻。
当然,这未必是坏事,或许争吵和磨合是每一段亲密关系更深入的唯一途径。
由此可见,爱情确实对人的性格有一定的影响,研究也确实为爱情中的“两面人”现象提供了证据。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变化只是统计学上的一般趋势,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会表现出相同的变化。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也能发现的那样,有些人在恋爱时会变得更加温柔,而另一些人在恋爱时会变得忧郁。 这也表明,即使性格受到恋爱关系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存在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