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一种感觉,随着棚改的暂停,住建部早在2019年就宣布要告别大规模拆建,认为未来拆房的机会非常渺茫。 还有一种错觉,认为我们的人均住房面积已经很高了,拆迁后没有必要盖那么多房子。
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有道理的,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贝壳研究院对此做了研究,从人口、住宅面积、城镇化、房屋拆迁率、拆迁安置率等方面对比了日韩房地产的发展经验,虽然未来住房需求还不到2021年房地产市场发展高峰期的近19亿平方米, 但到2035年,平均每年将超过14亿平方米。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近两年,由于楼市“三条红线”的调控,只有12亿平方米成交明显异常,后期市场将在一定程度上恢复。 那么,每年14平方米的需求究竟是什么?
根据研究报告的数据,2035年之前,每年的刚需量将在2%左右。6亿平方米,改善需求约8亿平方米,老房拆迁带来的需求约42亿平方米。 三大需求比例是%。 而且,到2035年,需求占比将进一步调整,分别为31%和31%,可以看到没有,曾经占据全国刚性需求的一半,到那时只占百分之一,而变化最大的是拆迁需求,占比近3%。 换句话说,市场上每三个住房需求中就有一个来自拆迁。 为什么会这样? 实际上,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房地产市场需要拆除。
众所周知,本轮楼市政策优化已经连续两年进行,但结果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无论是成交量还是成交量**,都出现了明显下滑,比如二手房已经连续20个月下滑,2022年新房销售面积将降至13个在5亿平方米左右之后,没想到2023年会下降10%左右,来到12亿平方米大关。 常规需求侧被刺激到无所事事的地步,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俗话说,历史经验是无法复制的,但可以学习。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24年的房地产工作中明确表示,将实施包括拆迁在内的“三大工程”。 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从2024年开始,“拆迁潮”应该会再次到来,两类房屋都可能被列入拆迁名单。
第一种房屋是城中村改造中需要拆除的房屋。 其实这不只是提出,早在7月23日,国家就发布了关于特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经过一番审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这项工作列入2024年“三大工程”进行部署安排。 虽然表述与以往棚改不同,但做法还是相似的,要么拆迁,要么改,采取拆改相结合的方式。 根据该机构的计算,拆迁或数万亿的住房消费将直接带动房地产投资增长约5%,房地产销售增长约10%。 也可以看出,中央母亲在2023年最后一个月重启了PSL,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运营的2015-2018年棚屋改造浪潮再度出现,毫无疑问,城中村改造中的拆迁工作已经到了实施阶段, 而2024年将是开始和力量的一年。
事实上,在我们的旧装修中,还有另一类破旧的房子和无法居住的房子。 很多人认为之前的棚屋改革没有停止? 现在正在实施的旧社区改造不会被拆除。 这其实是一种误会,与实际情况不符。 比如深圳在“十四五”规划中发布了上千个城市更新项目,其中很大一部分房屋要拆除,而我们自己的城市最近也看到了更多的拆迁公告,说明拆迁工作仍在有序进行,但不像原来的棚改造那么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被纳入拆迁的房屋都有一些共同点,基本上都属于不适合居住、城市规划调整等的破旧房屋。
二是好房子的发展趋势需要拆除。
长期从事房地产的人应该知道,我们的住房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不到25年的时间里,我们已经能够满足城镇化率从30%到60%的住房需求,城市人均建筑面积已达到40平方米。 不过,大多数时候,我们正处于高周转的建设模式,为了扩大规模,房地产公司不断拿地、盖房、卖房,在疯狂的时期,甚至只需要一张图纸出来卖,一个小区,一两年就建好了。
对此,中国社科学院大学城乡建设经济系教授陈淮直言不讳地表示,未来10-20年,我们现有的城市住房体系中一半以上的房屋将被拆除。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首席经济学家赵辉也坦言,中国住房与好住房目标差距较大,与日本相比,在建筑结构、设施设备、隔热、隔音、防水等质量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看得出来,管理层自然也看到了这一点,住建部明确提到,在部署24年的房地产工作时,要开辟新轨道,建好房子。 但是原来的房子呢? 正如之前的专家所说,会陆续拆掉,但现在的房子楼层较高,赚不了那么多钱。
综上所述,房地产开发形势并不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理所当然,现实和客观趋势决定了继续拆迁的意义和目标,不仅要拆迁,还要继续拆迁,但不会像过去那样出人意料地拆迁。 其实我们只需要明白,只要我们的经济在发展,有对住房改善的追求,拆迁就不会停止,否则,如果我们只建新房而不拆旧房,岂不是浪费了重复的建设和资源? 因此,从改善居住条件、刺激内需、稳定房地产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房子变旧后,拆迁应该是首选,我们应该顺应这一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