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的一位朋友在学校经历了一次“七严”的自查,收获了一堆整改意见,其中很多都非常接近一个网络流行语:它不是很伤人,而且是极其侮辱性的。
说到自查自纠,制度本身没有问题,只要落实得好,也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但是不,我朋友经历的这种自我审视,其实也包括了很多自我审视动机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无关,只是为了积累信息来应对监督检查,因此结果越来越自相矛盾
例如,在第一篇文章中,潦草地绘制了工作簿的日期记录,建议改进。 你是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老师在批改作业后,必须写出一个明确的日期。 请原谅我的愚蠢,即使做了这么多年,我仍然不知道这样做的意义和价值。 完成作业或没有日期对教学质量有丝毫影响吗? 答案是否定的。 那么有什么意义呢? 这确实是有的,至少能体现出权力的威严——你看,老师不敢违抗命令是多么的荣幸啊!
朋友的时间记忆马虎有两个原因,一是时间很紧,尤其是在家务挤掉大量工作时间的现实背景下; 更何况,这个要求毫无意义,毫无价值,不合理,就算大家因为淫秽而不得不写,也要勉强写出来。 当然,在这种心态下,没有高质量的写作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比如第二篇文章,作文改正评论比较短,建议改进。 本文针对朋友评论篇幅不足的问题,言下之意是评论越多,批次越长,批次质量越高; 如果朋友的评论很少,质量自然会很低,属于必须整改的范畴。
只有严格的评价体系才能得出如此奇怪的结论论文更正的质量侧重于准确性,并不一定与长度有关。 学生应该努力起草和修改。
只有严格的评价体系才能得出如此奇怪的结论论文更正的质量侧重于准确性,并不一定与长度有关。 而且,要在学生的起草和修改上下功夫,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作业水平,完成后抄写质量要较高,但还需要大量修改? 你想证明老师不称职,还是对工作不认真? 我不知道该怎么称呼这样的要求!
还有一个有趣的修订,是关于备课的缺点指出课后反思量不够,需要补上。 这是在陌生的土壤中孕育出的最奇怪的要求。
什么是课后反思? 是老师在课堂上对得失的自我反省,和读书的感觉一样个人化,是无法复制的,也无法统一。 上级当局可以提倡人人有感觉、有目的,但绝不能强加人人必须上课的强制性规定,否则肯定是有害的、无用的。
然而,从前,有一个登山者,他一笔一挥就做出了如此有害的事情,并且强制要求所有一线教师在每节课上都要写下课后反思,还必须用指定颜色的笔在指定部位写字,以备日后参考。 因为没有人纠正这一点,所以各种荒谬的附加要求被开发出来例如,字数、内容、笔迹,甚至学科的覆盖面。
什么是全主题覆盖? 这意味着你在选修几门科目时需要写几个科目的反思,无论是主科还是兼职课程,你都必须平等对待它们。 至于老师是怎么做的,浪费了多少宝贵的时间,这不关他们的事。 这是形式主义道路上死亡奔波、永不回头的节奏吗? 可怜的一线教师,一次又一次被这些吃人不干事的家伙突破底线,一次次被推到悬崖边上。
很多人不会在沉默中爆发,这是只有少数坚强的人能做到的事情,但他们可以选择死在沉默的中心。 教育也会在大多数人的失望甚至绝望中失去灵性,最终成为一潭死水,就像现在的死水一样。
总之,监督检查不是无用的,而是必须真正以促进教育教学进步为目的,否则就是在教育上耍流氓,所谓监督纯粹是为了讨好权力,对教育、对教师都是有害的。 如果不根除这种形式主义,教育将长期无法出现。
一位朋友说,她的工作小组里有人向领导确认了一条消息,她不得不写下所有兼职课程的反思。 然后群里弹出一条消息,是同事留下的,她留下了一堆关于备课作业的意见,她哭着说课程准备好几门科目,这意味着她要写一些课后反思, 而一个大哭的化身,真实地传达了她此刻的心境,叹了口气,不愿意做却不得不做。
也许她也应该反省一下,如果不是一大群人有意无意地助长了形式主义,这东西会不会这么猖獗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也许她也应该反省一下,如果不是一大群人有意无意地助长了形式主义,这东西会不会这么猖獗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一线教师只想安静地上课,把生活中学到的一切传授给学生为什么总有一股逆流不给老师这样的机会,而是拼命地试图将活人工具化? 我真的不明白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来自互联网,侵权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