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一线支援的新亮点
扫码下单,自助申请,借助信息化,真的很方便。 站在第75集团军某旅军械库门口,前来申请装备的军械官邹天珍激动不已。
现场,邹天珍手持移动终端,轻轻一扫设备标识牌,实现设备零部件一键申请订购,设备的基本数据、完好状态、维修次数、以往故障性能也一一呈现。
过去,设备维护和保障手段过于繁杂,保障环节多,精度低。 邹天珍表示,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应用装备保障新模式的运行,规范分工、精细化维修,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轻松解决——信息系统快速高效,官兵可以申请装备装备; 标准化分工手册一目了然,维修力合理协调; 精细化的维修操作流程图,科学准确,重点维修......合理区分
借助科技+,设备支撑进入“快车道”。 旅长表示:如今,高效便捷的装备保障模式已成为训练备战的有力保障,装备库存一目了然,维修部队可随时响应号召,有效促进了各环节、各要素的高效对接。
记者调查
中国人民解放军报记者 陈殿红.
通讯员:周宇鹏、冯登亚
第75集团军一个旅进行了实弹战术综合演练。 摄影:戴曼新。
信息被加载到***一辆汽车和一个“数字身份证”中——
从线下到线上,设备信息一目了然
前段时间,该旅进行了野外训练。 根据以往经验,大队装备维修科科长朱章要组织人员对派出车辆进行一一检修。 如果车辆负责人不在位,则需要询问所负责车辆的常见故障问题和维修信息,非常繁琐。
现在,这件事情变得“简单”——来到车库时,朱科长向记者演示了操作流程。 只见他拿着专用移动设备对车辆进行扫描,每辆车的信息都呈现得一清二楚,提高了设备巡检维护的效率。
信息被加载到***一辆汽车和一个“数字身份证”中——谈及启用车辆的便利性,大队装备管理科助理傅天昊说,“每辆车装备都有自己的身份信息,性能参数、过往故障、维护等信息正常更新。 ”
有一年,该旅配备了一批新装备。 刚接手新设备,操作人员戴小玲忙了一会儿。 几百个按钮,上千个零件,光是熟悉就算是“大工程”。
为了尽快摸清设备的“气质”,戴小玲主动向来班授课的工厂专家请教。 “如果有一个数据指标来记录设备的所有数据指标就好了,而且它不像设备恢复那么复杂。 戴晓玲的想法,也是负责设备管理的助理思考的问题。
将***与设备相结合,问题就可以解决。 “有一天外出扫码购物,便捷的体验让傅天豪找到了灵感。
该旅成功研发了集信息采集、精准定位、远程协助等功能于一体的装备管理系统,通过扫描即可获取装备“身份证”信息,再借助大数据,人员装备的调配、物资的管理,有效提升了装备管理的信息化和数据化水平。
扫一扫*** 从离线到线上,设备信息一目了然。 “在驻扎训练车的检查和维护期间,恰逢吴子豪中士休假。 依靠这个系统,战友们迅速掌握了他所负责车辆的全面信息,除了对车辆进行基本维护外,我们还根据以往的故障处理经验进行了重点检查,为车辆更换了部分零部件,确保了设备的技术和战术性能保持良好。
**方便不仅限于此,我们还可以基于***搭建在线协助功能。 傅天昊说,部队训练期间,人员装备分散,维修部队很难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如今,通过设备维护,解决问题可以事半功倍。 通过移动设备扫描并简要描述设备故障并发送到命令终端,命令终端将立即发出报警提示。 维修人员接到信息后,会根据描述进行初步判断,同步上传具体指导。
前段时间,该旅开始了实战训练。 在长途机动中,一辆运输车突然抛锚,司机包元涛立即进行故障排除,随车干部通过移动设备联系维修人员,在专业维修人员的详细指导下,迅速完成维修。
精细的管装配提高了保证效率。 该旅领导说:“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制度,不断探索管理、使用和修理在役装备的途径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装备保障效能,促进部队执行任务能力的稳步提高。 ”
如今,官兵依靠系统“扫码”研究解决常见设备故障,专业维修人员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研究解决设备维修问题。 不久前,修理连班长闫先超积极探索创新快速排除方法,入选大队“金点库”。
第75集团军某旅维修骨干现场向战友们讲解了维修要领。 摄影:戴曼新。
在线提交需求,设备将按订单交付
设备也可以像快递员一样送到您家门口
更换液压油,检查......汽车零部件近日,该大队某站站长带领全站人员开展设备维修工作。 损坏的车辆零件一卸下,送到门口的零件就交付了。
设备也可以像快递员一样送到您家门口“送走了代理配送人员,站长周说,昨天网上申请,今天可以顺利签到,大队引进了信息化申请系统,大大方便了管道安装工作。
回想起之前的设备应用经历,周站长至今记忆犹新
由于疏忽大意,在设备前期检查中没有及时发现一些故障。 部队正要出发,装备车突然抛锚,周站长着急,“批评小,错过任务大,好在经过装备配件的应急协调,终于解决了装备故障的问题。 ”
过去,按照正常流程申请设备至少需要几天时间。 周站长打了个响指说,先找维修工签字,然后审核机关业务部门,然后机关统一时间将设备申请表交给设备仓库,设备仓库根据库存数量离开设备,最后通知基层营连官兵前来索取。
这个过程既费时又费力。 如果库存缺货,还必须向上级申请联系制造商进行临时补货。 这个过程只能焦急地等待。 周站长说。
聚焦实战,为战争提供保障,要敢于创新,敢于突破。 朱科长告诉记者,过去,支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战斗力的提升。 为解决这一问题,大队党委在基层深入研究后,引进科技手段赋能装备保障,建立了装备保障信息化应用体系。
技术赋能,确保速度。 系统投入使用后,站长周成为第一个尝试的人,也是第一个受益的人。 手指点击鼠标,装备马上就来了——登录大队内部局域网,在装备申请页面填写名称、数量、损坏原因、申请人等信息,库存系统会显示库存信息。 让站长周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就收到了当局批准的信息,并生成了电子转单,保管人同时查询了转单,将设备转出仓库。
设备申请状态从“正在转移”变为“出库”,维修车辆纷纷赶到营地门口,开始分发设备。 站长周说:“这种'点菜'服务非常强大,不仅简化了申请流程,还避免了重复运行代理,显著提高了设备配送效率。 ”
从“分什么用”、“分多少”、“需要什么”等,信息化应用系统的高效运行,让越来越多的官兵感受到了系统带来的便利和效率。
记者打开信息应用系统,看到安防网将机关、营连、仓库整体连接起来,实现了“上下联通、全库联通”,设备申请审批和分配配送可在短时间内实现。
好在现在库存储备比较充足,仓库管理员可以根据基层的需求,动态向上级申请物资装备,增加易碎易碎设备的储备,减少不经常使用的装备储备,使设备仓储更加科学合理。
第75集团军一个旅的一名士兵装载和增援装备车辆。 摄影:戴曼新。
从纸质资料到数据库,存储更便捷,查询更准确
有了这本设备维护的“百科全书”,就不用拄着“拐杖”走路了。
在南方国家的腹地,硝烟弥漫,一场对抗训练开始了。
占领阵地、装备部署、重新装填弹药......某营火力分队接到上级命令后,立即行进到预定战区,迅速做好战斗准备。 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一件设备突然“躺下”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故障,班长徐静安冷静处理,打开随身携带的信息设备,与大队汇总的故障案例数据库进行对比,确定故障点后,有条不紊地进行应急抢修。 不一会儿,故障就被成功排除,装备再次投入战斗,圆满完成任务。
大炮响起,目标倒下,好消息传来。 营长蔡告诉记者:“故障案例库就像是装备维修的'百科全书',有了它,战场应急抢救效率更高、速度更快。 ”
今非昔比。 几年前,在安装这类设备之初,由于大队本身的维护能力有限,很多故障不得不在厂家技术人员的协助下解决,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不利于战斗力的提高。
在实弹射击前夕,火力支队紧急进行了战前装备检修。 演习马上就要开始了,战场上还有不少厂师傅和修理工陪护。
一个人不可能像拄着“拐杖”的人走得那么快,军队不可能拄着“拐杖”走得很远。 看着眼前的景象,蔡营长忧心忡忡地说:“平时拄着'拐杖'怎么办? ”
作为拥有多年装备维修经验的老班长,余健二军士长本来对装备维修颇为自信。
在一次实战训练中,于健负责的一个装备系统出现故障,但无法找到故障原因。 没想到,刚从学院学习训练回来的吴斌下士,竟然成功解决了问题。 在学院学习和培训期间,吴斌记录了多类设备维修案例。 这次发生的失败与他之前了解到的一个案例非常相似。 吴斌应用了解决方案的想法,但他没想到问题得到了解决。
如果有设备维护保养的'百科全书',常态化的积累和不断的修订改进,相信无论多难的问题都能解决。 这次经历给了余健和吴斌灵光一闪,决定向上级汇报自己的想法。
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棘手的问题,这是设备运行的必然过程。 只有强迫自己学习解决问题,才能提高保护自己的能力。 于建的想法得到了蔡营长的认可。
一年来,全营官兵利用各种机会,对各类装备故障进行收集和梳理,详细记录了装备故障的发生地点、故障原因和处理方法。 很快,设备维修的“百科全书”开始形成。
随着案例内容越来越多,遇到故障时快速查询困难、每次更新都需要重新绑定、纸质手册保存难等问题也暴露无遗。
为什么不把纸张变成一个数据系统呢? 在推动军民主的“诸葛亮会议”上,该校计算机专业的军人杨贵州提出了一个建议。
官兵有想法,机关来搭台。 很快,在旅机关的支持下,设计了一个可以在电脑上一键查询的程序,并将所有相关信息都纳入数据库。 当官兵发现相应问题时,实时展示设备故障处理流程图和维修方法,通过及时的操作,可以快速排除常见设备故障。
营装备维修库成为一线官兵的好帮手,机关趁势传遍全旅。 在此基础上,该大队组织技术人员攻关重点问题,将程序“移动”到移动设备上,并增加讲解、演示等信息,让官兵随时查看学习。
有了这本设备维护的“百科全书”,就不用拄着“拐杖”走路了。大队装备维修科科长贾景成说,经过近三年的积累,把过去发生的技术故障、故障原因、维修方法全部归纳入库,装备维修“百科全书”不断丰富和完善,官兵自主维修能力明显提高。
犀利的视角
让科技赋能设备支撑
李晓年. **指出,要密切关注科技变迁、战争变迁、对手变迁,大力推进作战训练耦合,大力推进系统训练,大力推进科技练兵,全面推进军训转型升级,培养能打好仗的精锐部队。 可以说,提高科技培训和装备保障水平,就要从“科技+”中要求培训保障效益。
* 装备是在战场上取胜的重要因素。 **设备越现代化,管理就越要精细化、科学化。 只有利用科技手段,通过网络和大数据将人员、装备、物资、技术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时间点为作战行动提供高质量的保障,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保障工作的效本比,满足未来战场装备保障的需要。
在线订购、快递、一键查询、扫描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科技在生活中带来的便利和高效。 当这些成果应用到设备保障中时,可以实现装备装备在线申请、设备问题在线协助、维修方法查询等,可以有效解决以往保障资源分布偏远、分配不合理、信息不明确等问题,从而实现优质资源互补、维护力共享、 并在战场上快速部署。
要以“科技+”装备为效益,要善于让科技创新成果快速孵化并应用到训练场上。 作为一线部队领导,我们必须从信任、欣赏、发展的角度看待基层官兵的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基层部队的创新活力,鼓励他们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探索精细化装备保障新模式,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 数据化、智能化设备管理,加速生成支撑和制胜能力。
作为核心战斗力,科技在军事训练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带动作用。 同样,就设备支撑而言,利用科技手段赋能设备支撑,可以在更快的时间和更低的成本内显著提高效率,大大提高设备支撑水平。 要在各个层面树立新理念、运用新手段、探索新模式,以务实的举措推进装备保障创新,全面提升装备管理信息化水平,确保最好的装备随时可以战斗。
1月10日刊登于《人民解放军报》第5版。
*丨中国人民解放军日报,学习团(ID:xuexijuntuan)。
制片人丨欧灿、侯大伟、编辑丨刘建伟、闫山、陈莉、编辑丨李晨、周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