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年终冲刺过后,2024年合资汽车品牌销量将如何?
近日,多家合资品牌公布了1月份的销售情况。 虽然与2023年同期的低基数相比,许多合资品牌的同比增长明显。 然而,由于去年12月的“透支”,大部分合资品牌都出现了明显的环比下滑。
其中,最尴尬的是广汽的日本“良天”,尤其是被誉为日系“栋梁”的广汽丰田,不仅在1月份同比跌幅超过30%,而且环比几乎“减半”,年开局艰难。
合资品牌在中国的前景如何? 业内普遍认为,2024年新能源汽车冲击较为猛烈时,合资品牌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压缩。 甚至有机构高呼“初战或开启合资品牌序幕”。
为什么有些品牌同比增长这么多?
2月以来,包括东风集团、上汽集团、广汽集团、长安汽车在内的多家上市车企纷纷披露了1月份的汽车销量,包括其合资品牌。 有趣的是,多款合资品牌的销量同比增长两位数,其中东风本田、东风日产、长安马自达的月销量甚至翻了一番。
数据显示,东风日产1月份的销量达到7辆55万辆,较2023年同期增加116辆75%,同样在东风阵营的东风本田也取得了6分月销量51万辆,同比增长113辆26%。
合资品牌长安马自达也是如此,1月销量为9,208辆,同比增长128%83%。上汽集团旗下的上汽大众实现了9销量为51万辆,同比增长32%。
为什么专注于燃油车的合资品牌在1月份“卷土重来”? “2023年春节假期在1月,导致当年1月的销售基数较低,今年1月受假期影响较小,合资品牌销售额同比增长是当之无愧的。 中欧智能网联汽车协会秘书长林习分析道。
事实上,同比大幅增长也发生在新能源汽车品牌身上。 与去年同期相比,理想汽车月销量同比增长106%,永恒之塔销量同比增长145%,极氪、闰跃分别同比增长302%和978%。
此外,在林习看来,还有政策因素推动合资品牌销售增长。 他表示,新能源汽车购置税的调整,导致部分消费者转向传统燃油车市场,这或许可以解释主要销售燃油车的合资企业销量突然回升的原因。
现在谈论“翻身”还为时过早。
然而,现在断言合资品牌已经“翻身”还为时过早。 与去年12月的销量相比,大部分合资品牌环比大幅下滑。
其中,长安马自达去年12月的销量达到1辆1万辆,1月环比下降16%5%;上汽大众取得14个成就销量为26万辆,相比之下,今年1月的销量环比下降了33%31%。
最尴尬的是广汽的日文“良天”,与上月相比几乎“减半”。 其中,广汽本田1月份的销量为3辆53万辆,同比下降55%61%。即使与去年1月的低基数相比,广汽本田也下跌了75%。一向扮演日本体系“领头羊”角色的广汽丰田,只卖出了5辆10,000辆,下降47辆64%,同比下降3241%。
上汽集团旗下的上汽通用也处于类似情况,销售了36万辆,同比下降34%55%。与去年12月相比,上汽通用1月销量环比下降61%78%。
从行业来看,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冲击,去年底合资品牌大力发展导致销量透支,使得今年1月“环比下滑”成为主题。 乘用车协会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销量为67万辆,同比增长43%,环比下降15%。
更重要的是,虽然个别合资品牌的销售额同比有所“回升”,但并没有改变市场份额下降的趋势。 根据乘客协会的数据,1月份德国品牌的零售份额为192%,份额同比下降3%8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为167%,与去年同期持平。 美国品牌市场的零售份额为65%,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
年内压力居高不下
2024年,专注于燃油车的合资品牌将如何面对新能源汽车更加猛烈的冲击? 这是每个合资品牌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电池级碳酸锂的显著性,预计新能源汽车的制造成本将持续下降,这也为新能源汽车企业降价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1300万辆,渗透率超过40%,说明市场潜力巨大,竞争日趋激烈。
平安**预计,2024年,由头部新能源汽车企业领衔的“**大战”仍将持续,尤其是在10万元、20万元的主流**带。事实上,今年1月,新能源汽车企业之间就已经开始了第一次战争。 在市场看来,新能源汽车的降价和内卷化将进一步挤压燃油车市场。
乘用车市场信息协会秘书长崔东树预计,今年余下时间合资车企的压力仍将较大,主要原因是新能源转型不畅。 中金公司还认为,目前规模庞大但向电动化转型缓慢的合资企业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合资品牌还是逐步清仓?
近年来,一些实力较弱的合资品牌销量持续断崖式下滑,在业内人士眼中,根本原因是国内合资模式的红利正在消退,合资车企建立的传统动力总成的技术壁垒已不复存在,电智能化成为车企差异化竞争的基础。
据中金公司分析,部分合资品牌首先在电动化路线上存在分歧。 对于传统汽车巨头来说,燃油车业务相当于一个“利润中心”,这些巨头依靠基于内燃机的动力总成来构建技术壁垒,获得超额利润,但电动汽车业务相当于一个“成本中心”。
据该机构分析,传统车企过分放大短期利润的重要性,忽视了电动化转型的紧迫性,因此合资品牌在选择电动化技术路线时,不愿意完全放弃燃油车平台。 “比如丰田坚持油混、插电式混合、纯电和氢燃料同时电动化的发展路径,以成熟领先的混合动力技术建立长期竞争优势,形成路径依赖。 ”
另一方面,合资品牌也受到较长决策链的制约,新车型通常需要先在海外总部设计,然后在中国市场进行调整和开发,这影响了电动汽车产品的上市进度。
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合资品牌清算的序幕已经开始。 自 2023 年以来,广汽 FCA 和广汽三菱已被宣布退出。
中金公司认为,合资品牌将面临三条出路:一是坚定加快电智能化转型,制定适应中国市场的发展战略。 二是与中国整车厂合作开发新模式,弥补电动汽车平台、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方面的短板。 第三,退出中国市场。
该机构预计,如果合资品牌的新能源销量没有改善,可能会按照“尾部合资品牌、二线合资品牌、一线合资品牌、二线豪华品牌一线豪华品牌”的顺序逐步由弱到强。
*:温 习,中国**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