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协同发展,京畿道土地新篇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综合成果
2014年2月26日,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就京津冀协同发展发表重要讲话,亲自谋划、部署和推进这一重大国家战略。 十年来,京津冀地区深入贯彻落实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京津冀协调发展规划纲要》和各阶段重点任务推进工作,区域发展格局日趋清晰,协调发展交出了精彩的答案。
一是经济总产值跃上新台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近10年,京津冀经济总产值突破5万亿元,京津冀地区GDP将达到104万亿元人民币,按当前价格计算,是19次; 这三个地方是437607亿元,167373亿元和439441亿元,是2013年的21次,17 次和 18次。
图1 2013—2023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GDP)
单位:亿元。
注:2013-2022年三区GDP为最终核实数据,2023年为初步核算数据。
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北京、天津、河北三大产业的构成从2013年的6个有所增加2∶35.7∶58.1. 2023 年更改为 46∶27.7∶67.7、第三产业占比提高96个百分点。 其中,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保持在8%以上,天津市比重超过6%,河北突破5%增幅最快,三地第三产业比重较2013年提高5%3、86 和 114个百分点。 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从2015年的8719个[1]增长。4亿元,2023年增至18766户7亿元,占GDP的42%9%,增加77个百分点; 天津高新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产业增加值的13%7%,比2014年增加1个[2]。4个百分点。 河北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14%,比2013年增加9个6个百分点。 三地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持续增长,较2019年增长超过20%[3]。
图2 2013年和2023年京津冀三大行业占比
二是一核两翼格局日趋清晰,推进现代首都区建设
第一个核心被解除,非资本函数被解除。 北京坚持减发展原则,扎实开展“缓整促升级”专项行动,中心城区共拆除违章建筑8000多万平方米,腾出土地6000多公顷[4],全市高校和医疗卫生资源加快布局中心城区外新校区和新医院。
两翼齐飞,建设与事业同步推进。 北京的副中心正在蓬勃发展。 2023年,城市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区将实现GDP13036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2次。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持在千亿元水平,节点项目有序建设,副中心站交通枢纽建设加快,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及三大建筑[5]建成揭牌。 2023年,承接国投云网、中建新科等17家央企。
2、**子公司已入驻,子公司共计93家; 新增市级国有企业及其子公司6家,共计61家。 雄安新区高标准建设成效显著。 城市框架全面开放,由周边道路骨架、内部骨干路网、生态廊道和水系组成的城市建设“四大体系”基本形成。 从新区建成到2023年底,重点项目累计投资6570亿元,累计开发面积184平方公里,楼宇拔地而起4017栋,总建筑面积4370万平方米,新建地下管廊141公里。 央企在雄安新区共设立各类分支机构200余家,加快建设首批4个央企总部和4所高校,加快推进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互联网产业园等一批市场化救助项目。
三个圈子连起来,推进现代首都都市圈建设。 推进现代首都都市圈(以下简称首都区)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首都功能,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2023年上半年,东京都圈的GDP将达到195万亿元,占京津冀地区近4%,首都地区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占比分别为。 9% 和 521%。东京都圈的产业结构为47∶38.0∶57.3、通勤圈第三产业占比最高,达到68个8%,工业圈第二产业占比较高,为431%。
三是协同创新驱动力增强,区域产业合作成果显现
创新优势不断夯实。 2022年京津冀研发经费42609亿元,即22次。 研发投入强度为428%[6],同比增长0.85个百分点,连续高于全国,北京市有6个突出贡献84%;每 10,000 名永久居民的全职研发人员相当于 57 人9人年,比2013年增加44人年8%,河北增速最快,达到74%。 2023年,该地区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为70件30,000 件,即 67次。 创新驱动产出效率持续提升,区域劳动生产率达到185万元,基本比2013年翻了一番。
创新主体展现生命力。 2023年7月底,工信部发布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开榜单,京津冀365家企业上榜,占全国9%分别为9%、243、59和63。 现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00余家,主要分布在制造业、科研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业、软件业和信息技术业。
产业链对接合作成果揭晓。 2023年5月以来,京津冀产信部门联合绘制6张产业链图,推动构建区域创新链、产业链、先进链深度融合新体系。 11月,京津冀产业链大会达成项目152个,意向投资超千亿元,涵盖氢能、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机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六大产业链。
天津冀关键平台发挥着承接作用。 截至2023年底,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注册企业近5000家,北京市共有1009家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 2023年,天津将吸引来自北京和河北的2305家投资6亿元,占国内全部投资的57%4%,比2017年增加12个[7]。0个百分点,2017年以来累计金额已超过1万亿元(11899。6亿元),占国内全部投资的一半。2014年以来,北京已占京转天基础单位的近8%,廊坊、石家庄、保定承担了从京转入最基础的单位,占总计4%以上。
四是交通一体化取得突破,生态整治取得突出成效
综合交通网络“运行”。 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1小时交通圈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京津冀上轨”主骨架形成。 到2023年底,京津冀高速铁路总长度将达到2576公里,实现全区所有地级市。 截至2023年11月底,京津冀“定制快车”已开通6条主线、36条支线,共计2条64万人次出发,总客运量超过100万人次。
生态环境“优良”。 近十年来,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23年三地PM2水平与2013年相比,5个浓度分别下降。 3% 和 643%;国家地表水评价段水质优良(-级)比例动态满足国家“十四五”目标要求,劣质V级段完全淘汰,密云水库水质水量达到历史最佳水平,水质保持国家地表水标准, 海河绿核生态修复工作基本完成,白洋淀湖区整体水质由2017年的劣等提升至一类。
五是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获得感不断增强
用工结构不断优化。 近十年来,京津冀地区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595个60,000人,新增316个20,000人,441人10,000 和 83830,000人。 2022年京津冀地区第三产业2934万户,占比55%,比2013年增长12%8个百分点。 在北京市法人实体从业人员中,信息传输、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租赁与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数位居前三,占比36%,较2013年增加8人7个百分点; 在天津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中,农林牧业渔业和矿业较2013年分别下降了50%和30%,租赁与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业、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速位居前三,增速均在70%以上,占全市比重的8个百分点。 河北省农林牧业、渔业和矿业从业人员减少63人5% 和 473%的住宅服务、维修等服务、租赁和商业服务增长迅速。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2023年,京津冀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1752元、51271元、32903元,年均名义增长率较2013年。 9%和8%;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有所增长。 7% 和 7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有所增长。 2% 和 85%,均快于城市居民。 与2013年相比,三地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有所下降。 09 和 031。
图3 2013—2023年京津冀城乡居民收入比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截至2023年10月,三地先后推出四批179个同级同标准政务服务项目,234个服务项目实现“跨省办理”,“京津冀+雄安”政务服务项目200余个“移动办公”,极大地方便了居民跨省市处理日常事务。 近十年来,京津两地有2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开展办学合作,三地建立了多个跨区域的职业教育联盟和高校联盟。 三地共同签署协议,推进“一**”社保建设,将区域内一级、二级定点医疗机构纳入互认范围,医疗机构可实现跨省、远程就医、跨地就医、跨地就医“同城”直接结算。截至2023年底,河北省已有近5000名京津市户籍老人入住养老机构,近4万名京津市户籍老人来河北为老年人生活生活。
十年来,京津冀地区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协调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 下一阶段,三地将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导向,牢牢把握非资本功能,缓解这一“牛鼻子”,推动北京“新两翼”建设取得更大突破,加强协同创新和产业合作,持续改善民生福祉。 推动京津冀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上新台阶。
注:1]根据《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年)》,北京市数字经济增加值最早为2015年。
[2]2014年以来天津市高新技术制造业统计.
[3]2019年,根据《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2018)》调整口径,与往往相比没有可比性。
[4] 数据**: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5]指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6] 根据最终核实的 2022 年地区 GDP 进行调整。
[7]2017年,对天津市实际利用国内资本进行了调整。
8]即以雄安新区为核心,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空港经济区等5个协同平台为重点,4个特色专业平台和33个个性化平台。
北京市统计局
进程编辑:u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