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仁墓地荒凉,棺材埋在地下之前还是露天的。
位于台湾省台中市北屯区大坑东山公墓,墓碑众多,特色独特。 最引人注目的墓地之一是一口黑色的棺材,它被水泥固定在地面上,但没有埋在地下。
原来这是孙立人的棺材,他选择停棺埋葬而不是埋葬。 那么,孙立人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孙立人,1900年11月25日出生于安徽省蜀城,出身于晚清的居仁世家。
孙立人192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赴美留学,1924年获普渡大学土木工程学士学位。
1932年,孙立仁开始担任财政部税务警察总队特支队队长,经过六年的训练,他的部队在1937年的淞湖战役中考核。
在准备战争之前,他为军团配备了新的**和补给品,并用新的铁蹄和马鞍取代了骡马。 然而,在战场上,新装备并没有带来太大的效果。
孙立仁的第四军团在淞湖战役中表现不佳,连长负伤半数以上,排长伤亡约五分之三。 尽管受过训练,但蒋介石认为他“不擅长战争”。
此外,孙立人与国民党**杜玉明有分歧,导致了公开决裂。 他们之间的矛盾源于长春卫戍司令官的任命,以及对军事战术和国家元首的看法。
这些事件让孙立人与杜玉明不和,甚至到了尖锐对峙的地步。
黄埔府名将孙立仁对史迪威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不满,要求史迪威代他回国。 虽然他在黄埔将领面前自视甚高,但在蒋介石面前却极为软弱,沉默不语。
晚年,因为兵变,不仅与自身性格有关,也与参谋能力的缺乏密切相关。 他对蒋经国的政治工作制度和间谍统治不满,暗中抵制。
1954年,他被调任“**政府办公厅主任”,后被蒋家及其儿子废黜,软禁在台中市。
孙立人被软禁了33年,在此期间,他和妻子张美英生了四个孩子,生活极度贫困,直到1988年重获自由。 然而,即使重获自由,台湾国民党的死敌孙立仁仍然接近他,希望他揭露蒋介石的残暴行径,但他一一拒绝。
1990年,孙立人在家中病逝,享年90岁,但遗憾的是,他的90岁生日并没有迎来,反而成为了他的忌日。
孙立人对自己的遗物有特别的安排,他留下了遗言,希望“不葬大陆,棺材不入地”。 他死后,他的灵柩被安放在台湾省台中市北屯区大坑东山公墓,那里有一口黑色的棺材,固定在地表,但没有埋在土里,而是等待被埋葬。
尽管如此,周围的环境还是非常荒凉。 虽然孙立人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遗言和他的棺材让我们对他充满了钦佩和怀念。
*抗日战争年代的英勇功绩:国民革命军士兵的搜索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