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新的优质生产力的出现和发展,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有利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新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在于创新,关键在于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重点是形成新的产业。 在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方面,中国不仅有很多优势和条件,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战。
马晓鹤. 1月3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开展了第十一次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集体学习。 **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发展新的质量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要继续做好创新,加快发展新的质量生产力。 2023年12月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的质量生产力。 新的质量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更新和迭代,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 加快发展新生产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新型优质生产力的背景和内涵特征。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是人们在既定的生产关系下,利用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创造社会所需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在人类发展史上,社会生产力每一次出现巨大的质的飞跃,都是科技革命的重大突破所致。 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用机械工具代替体力劳动,催生了以机器为代表的蒸汽机时代。 19世纪中后期发生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力技术和内燃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催生了电力、化工、石油、汽车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化时代。 始于20世纪下半叶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伴随着半导体、计算机等技术的突破和广泛应用,迎来了信息时代。 当今,人类正在经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催生了一批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
每一次社会生产力的重大飞跃,都是新的、更高质量的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的更新和迭代。 因此,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型优质生产力是在科技创新、生产要素革命性重组、工业动能深度转化、产出效率大幅提高等方面取得颠覆性突破的先进生产力。 从前三次科技革命和正在经历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来看,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出现,在技术创新、要素配置、产业形态、产业产出等方面都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在技术创新方面,关键技术具有颠覆性突破。 这些技术创新一旦取得颠覆性突破,将沿着技术创新链快速带动产业创新,进而形成新的质量生产力。 纵观以往的科技革命,能够取得颠覆性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往往是0到1的原创技术,这些技术能够给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改变,能够主导社会经济发展,对当代或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渗透性、整合性和支撑性。 此外,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和深化,技术创新的突破点也从单一领域的技术突破向多个领域的技术突破发展。 比如,第一次科技革命诞生于以蒸汽机为核心的动力机械技术,以及以珍妮机和水力纺纱机为核心的棉纺织技术。 第二次科技革命在电力技术、化学工业技术、电信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产生了发电机、发电站、电灯、无线电报等的发明。 第三次技术创新突破比前两次更多、更广泛,比如空间技术的突破催生了人造地球卫星和空间站; 原子能技术的突破催生了原子弹、氢弹和核电站;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突破催生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等。 可以预见,第四次科技革命将在技术创新方面有更多的突破点,带来更广泛的产业创新,形成更具现代特色的新的优质生产力。 其次,在要素配置方面,关键要素具有引领性、不可替代性和协同作用。 当人类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时,生产力形成的三个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材料,都比以前有了质的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即人力资本的水平,提高得越来越快,劳动材料,即知识和技术, 生产工具越来越先进,劳动对象越来越多样化,劳动对象的范围越来越广,对现代先进生产力在数量、质量、种类上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真正能带来产业创新、形成新的质量生产率的关键要素却是稀缺的,而作为要素组合中的主导因素,它们在要素配置方向上起着主导作用,在要素结构优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协同作用。 例如,波音公司计划利用日本在氢能技术和碳纤维材料技术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宣布在2027年制造全球首架大型氢能飞机,并在日本名古屋设立机身制造基地,因为全球氢能研发高地就在这里,机身材料不再是铝合金, 而是日本东丽株式会社的碳纤维材料。显然,氢能和碳纤维是波音787飞机制造要素配置结构转型中不可替代的稀缺要素,在波音787飞机制造中许多要素的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具有协同作用。 另一个例子是东京湾奥林匹亚村,更名为晴海旗,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氢能社区,可容纳 4,500 户家庭。 每个家庭都安装了氢电池。 在社区边缘设置了大型加氢站和基础氢发电站,氢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并传输到每家每户,每家每户的氢能电池在发生**、海啸等停电时,可以维持一周的用电需求。 显然,在这个社区,氢能已经成为社区的基础能源,影响着社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三,在产业创新方面,业态转型是新时代的标志。 与传统生产力不同,由新的素质生产力形成的产业往往具有新的工艺流程和新的动能装备,这导致了一批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出现,同时传统产业在转型后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例如,纺织服装制造业本来就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在要素配置上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然而,在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之后,在要素配置上大量机器人替代劳动力后,纺织服装行业已经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例如,与以化石能源为动力的汽车工业相比,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可以减少大气污染,缓解能源短缺的压力,采用新的动力控制和新的驱动技术,生产技术原理、工艺路线和设计结构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近日,丰田宣布,将利用全固态电池技术的重大突破,在2027-2028年推出全固态电池纯电动汽车,充电寿命更长,效率更高,续航里程10分钟可达1200公里甚至1500公里。 全固态电池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或许是汽车工业发展的时代标志,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将彻底取代燃油汽车,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新时代。 第四,产品和服务在产出结果方面具有创造性。 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品质生产力具有更强的创造能力,可以为人类创造更丰富、更多样化、更好、更高效的产品和服务。 不同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生产模式,新型质量生产力带来的工业产出是低碳(零碳)绿色的,产品附加值和生态环境质量都得到了提高,供给效率和需求适应性都得到了增强。 新的优质生产力不仅可以创造出一批改变传统生活方式的新产品或服务,如机器人、智能汽车、智能家居、碳纤维材料制成的大型飞机、人造人体器官、固态电池汽车、3D打印机等,还可以通过传统产业的改造使产品功能得到新的延伸, 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需求空间有待实现新的拓展。
加快发展高质量生产力的途径和对策。
新的优质生产力的出现和发展,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有利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首先,生产力新质采用新的技术路线和新的动能配置,无论是传统产业的改造,还是新兴产业的发展,都能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其次,生产力的新素质催生了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将对产业链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转型起到引领作用。 因此,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新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也为体制机制改革带来了新的动力。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了什么样的生产力,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决定了怎样的生产力。生产力新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要求社会改革制约和阻碍生产力新素质发展的传统制度和社会治理方式,提供与生产力新素质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这样,必然会出现一种与生产力新素质相适应的新型体制机制。 新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在于创新,关键在于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重点是形成新的产业。 在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方面,中国不仅有很多优势和条件,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战。 例如,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综合国力,积累了多年的技术创新条件,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空间,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了一定的基础支撑。 这些都为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提供了难得的有利条件。 但也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原有创新能力不够强大,人力资本支撑不足,特别是缺乏领军人才实现科技创新的颠覆性突破,国际发展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体制机制改革仍在路上; 这将对新质量生产力的发展形成瓶颈制约。为此,提出了以下路径和对策。 一是围绕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突破性创新,培育发展新型产业集群,推动形成新的优质生产力。 近年来,尽管我国在超级计算机、量子通信、5G和6G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核聚变技术)、物联网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领域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突破,但从发展新的质量生产力带动工业化的角度来看,仍存在许多不足创新。例如,一些重大技术装备供应突出,核心基础零部件可控水平低,工业软件和控制系统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关键基础材料安全可得风险上升,研发和测试所需的高端仪器设备严重依赖国外。 未来,我国应集中优势和创新资源补短,凝聚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科技力量,开展引领性、颠覆性的科技研究行动。 出台实施一批支持创新政策,遴选并建立了一批大型科技攻关项目,搭建了一批协同创新平台,构建了一批原创创新资源,推进了一批产业化应用项目,培育发展了一批新兴产业集群。 围绕人工智能、数字神经网络、超大规模算力、新一代通信、深空深海技术、新一代材料、新一代互联网、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构建从基础研究、技术应用、产品研发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推动科技创新向新品质生产力转化。 二是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突破性创新,放宽市场准入,给予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平等准入,充分调动不同市场主体参与创新和发展新兴产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专项资金支持; 加大企业研发投入税前扣除力度,减少对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实施所得税免征,对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实行减税免税政策。设立科研风险投资**,降低科技创新风险成本。 鼓励和支持不同所有制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方面开展公平竞争,推动企业快速成长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或产业链龙头企业。 三是全面提升人力资本,为加快形成新的优质生产力提供人才保障。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是形成新的优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 在形成先进生产力的过程中,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人力资本水平是科技能否实现突破性创新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专才激励机制,把人才作为突破创新的重要引擎。 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批战略型人才,培养引进一批领军人才,着力培养一批应用型人才,服务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 实施有利于高素质人才成长的制度和政策,在科研经费、试验设备、工作生活环境等方面创造条件,吸引科研人员勇于创新、潜心创新、大胆创新。 在产权认定、收入分配、个人所得税减免、社会地位、成果评价与认可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创新。 鼓励科研人员解放思想,支持科研人员减少非必要的社会活动,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专业领域从事创新工作。 四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消除发展新生产力的障碍。 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需要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这就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发挥更好的作用。 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导向、更好提供公共服务的新体制机制。 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创新环境,突破形成新品质生产力过程中的障碍和卡点,促进资源要素特别是稀缺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 平等对待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创新活动,营造开放、公平、宽松、包容的市场竞争规则,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 进一步推进产权、知识产权等各项产权制度改革,为加快形成新的优质生产力提供制度性支撑。 此外,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需要高度开放,要进一步推进制度开放,最大限度地开放市场准入,最大限度地吸引外资和外资企业,积极发展新型国际关系,为先进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强大动力。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本文是***图片网。
总制片人丨王辉.
制片人丨李丨李丨、王宇、刘伟民。
主编丨毛景辉 编辑丨陈书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