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明成
曲家岭管理区的名称经历了易家岭、乌三农场、曲家岭三次演变,也是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农场企业到行政区划转变的真实写照。
1952年初,湖北省委决定在靖山、中乡、天门交界的汉江以东、雁门以西的一大片贫瘠地区建立农场,发展生产,保证供应。 当年11月17日,第一任田地主任周继芳率领第一批工地建设者进军荒地,开始在潘家台设立野外部。 当时阴雨绵绵,汉江防洪形势严峻。 每次下雨后,田地都会被水包围,于是田间经理决定选择靠近汉邑公路的高地作为田间地,并选择了“易嘉岭”这个地方。
据老爷子在农场建建初期,当时地中间地高,四周都是荒芜的茅草、芦苇和荆棘树,没有地名,只有一户姓彝族在路边盖了茅草棚, 开了一家小店,经营日用品。因此,根据这里只有一位姓彝族农民的实际情况,人们将这个地方命名为“奕家岭”,也有人称这里为“奕仕岭”。 从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诞生了“宜佳岭”这个地名,也是乌三农场(曲家岭管理区)驻扎的地方。
乌三农场筹备之初,叫“国有沙洋机械农场”,很容易与相邻的“国有沙洋农场”混淆,容易被误解为沙阳农场的一部分,所以当时农场里的人都要求换个名字。 虽然农场建于1952年冬天,但填海工程正式开工是在1953年10月22日,因此决策者将其更名为“国有乌三机械农场”,并结合当年的年名。 为了简单和记忆,人们将农场简化为“乌三农场”,直到1956年,才正式命名为“国有乌三农场”。
至于“五三农场”的由来,一些老同志还提出了另一种说法,那就是与当地的地形有关。 1952年至1956年,湖北省水利局、农业局联合中南地质研究所专家,对农场及其周边的地形、地貌、山川等情况进行了多次全面调查,了解到养殖场位于“五山三河”之间。 “五岳”是太子山、妲己山、青石山、崖谷山、金山; “三水”是天门河、司马河、青木河。
曲家岭管理区是荆门市人民群众的派遣机构,于2001年经荆门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具有县级行政职能。 其命名与国内外知名的“曲家岭文化遗址”密切相关。 曲家岭遗址位于曲家岭村,距该区西北约5公里,面积60万平方米,是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物,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6年,湖北省考古队组织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纺织品、抛光石器和碳化颗粒。
这一重大发现,使曲家岭文化成为长江中下游最早命名的原始文化,并得到社会的认可。 为了弘扬历史文化,提高地方知名度,决策者在向省、省申请设立区时,考虑使用“曲家岭”的文化品牌,并得到认可。 就这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上,出现了曲家岭行政区最年轻的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