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李志写了一篇关于自己“跨栏”进校、与保安“赛跑”的文章,再次引发后疫情时期高校是否应该保留疫情期间门禁系统的热议。
李教授在网文中认为,北大在疫情之前,外出相对自由,虽然从2024年开始也开始进门查证,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被保安盘问,只要不是可疑的坏人,基本可以大摇大摆地通过。 后来由于疫情的出现,北大门被安装,并严格执行,给师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门口的保安很辛苦,但这种严密的把守并不适合高校。
他认为大学可以自由进入大学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他断然拒绝核实新规定,所以在校园围栏对面与保安比赛之前,与门口的保安发生了多次摩擦。 ”
作为一名专家教授,进入他的学校需要“障碍”来避开宵禁,这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有人认为,大学是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场所,没有必要向社会开放,每个学校、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管理制度,没有规矩,没有圈子,大学严格的门禁制度也是为了保护学校师生的安全,维护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
然而,大多数人认为大学是人们向往的地方,属于社会公共资源,疫情前大部分大学校园都是向社会开放的,允许他们相对自由地进出,并不影响大学正常的校园教学和生活秩序。 现在疫情已经结束,是时候拆除闸机,恢复到疫情前的开放状态了。
关于这个话题,一些专家、学者和教授也通过不同渠道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近日,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褚朝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学本身不应该与社会脱节,大学需要从社会中汲取养分,而对于很多市民来说,走访大学、接触大学本身的过程,也是一个提升国民素养的过程, 两者应相辅相成。他还认为,北大和清华大学完全具备了对外开放的条件,归根结底是管理理念的问题。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刚认为,高校占地面积大,是整个城市的一部分,高校开放校园更有利于促进城市活力。 许多外国大学甚至没有围墙,而是与城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开放的校园加强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意识形态联系。
近日,也有人发起了是否支持大学对外开放的投票,结果显示,大多数网友支持开放。
对于这个热点话题,这次我支持专家教授和广大网友。 记得2024年我去北大的时候,我和人群一起直接走进了北大校园,不需要预约或登记,保安只审问看起来可疑的人,让他们登记后再进去。 同样,几年前,我去了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正大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没有人拦住他们。
对于绝大多数进入高校的人来说,只是为了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进来感受一下高校的氛围,或者是听大学里的公开课学习知识,或者是利用大学校园的公共设施跑跑健身。 此外,对于想要扰乱校园秩序的人来说,您的小门禁可以控制什么?千万不要因为噎子而浪费食物,被蛇咬了十年,就会怕井绳。
无论是北大障碍教授李教授的观点,还是楚朝晖、胡刚两位专家学者的观点,我这次都支持和认可。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高校不仅要有序复课,也要尽快有序复课。
虽然从高校管理者的角度来看,校园封闭式管理当然是保证校园安全和秩序的最佳方式,但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一种懒惰的管理心态和模式,也极大地浪费了高校应该发挥的社会价值。
我认为,在保证校园秩序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的社会作用和知识传播作用,可以更好地验证高校管理者的水平和能力。 没有水平和能力,一所大学的校长或秘书基本上就像一个酒袋和一个米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