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从知乎精世博人心理产品的用户文章中谈到了人性,并就人性的善恶进行了交流。 在接下来的两篇文章中,我们将继续讨论人性问题。
精神矫正:
辨别善恶,回归行为本身
无论是人的自然需求,还是人际情感需求,都没有善恶属性之分,但当它与“如何实现自己的需求”的思想相结合时,就会有善恶的区别。 換句話說,實現需要的手段和過程將產生善與惡,並產生善與惡的後果。 为善而除恶,就是要辨别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需要我们具备演绎和辨别的智慧,需要运用理性思维。
乍一看,我们认为善与恶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说到善良,我们从小就学会了讲五讲四美,我们有古老的戒律:仁、义、礼、智、信;说到邪恶,我们都知道烧杀、抢劫、欺诈、腐败是做不到的,都是罪恶。 但是,如果善恶如此明分,为什么每年都会有耸人听闻的恶行报道,为什么对如何衡量善恶还有争论呢?
那是因为我们经常将对行为的判断引向对动机的判断。 今年,大众心理学引发了对动机形成及其背后深层次需求的分析,引起了大众的同情和共情,有恶行的人千里迢迢走了,这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我们从行为动机和人的需要的角度来讨论善恶,很容易陷入善恶不分的境地。 例如,某种恶行的背后有可以理解甚至同情的动机。
精神矫正:
为什么善与恶的界限变得模糊
吴谢羽杀害母亲案和几年前的马家珏案,心理学家对犯罪动机的追踪,让很多人同情甚至感同身受,也让观众对陈念在影视作品《少年你》中用暴力对抗暴力、小北代替陈念的同情, 对受害者的经历和动机的同情,以及对他行为邪恶的批评,使争议模糊了善恶的界限。这种模棱两可的原因是,善恶的判断落在人性上,没有区分人性的需要和行为的善恶。
但是,如前所述,动机本身背后的需求没有善恶之分,但其实现过程所产生的手段和结果才是真正有影响力的,是有善恶之分的。
同样,也有价值。 近年来,人们普遍说“三观正确”,三个观点十分积极。 然而,没有好坏的价值观,它们都是关于它们的影响。 例如,正义和公平听起来很真实,但实现正义和公平的影响可以用来判断它是善还是恶。
在人类历史上,以正义和公平的名义发动战争所犯下的人道主义自古以来就存在个人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正义和公平,不顾他人,犯下了各种恶行,不胜枚举。 我们每个人,当我们仔细检讨自己是否经常有做好事的好意时,就是因为智慧不足以分辨善恶,从而导致了不好的结果。
更多善恶讨论,请搜索积极心理学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