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和非侵入性”的脑部手术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
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术前靶点定位变得更加精确。 在磁波刀**的过程中,利用磁共振定位**目标的时间和过程相当于一次CT检查,对患者来说只需半小时即可完成。 河南省人民医院影像科主任王美云向第一财经记者描述。
抑郁症患者大脑的神经回路具有标志性的生物标志物,磁波刀手术更像是医生在神经上做“脑部按摩”。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中心主任、亚洲功能神经外科学会原会长孙博民倾向于用这个比喻来形容磁波刀**-*的患者体验,患者始终保持清醒,医生通过磁力“调节”患者神经核不同位置时,可以观察超声波的效果共振,并根据患者的反馈调整刺激强度。
在近日举行的“2023'磁刀'亚洲神经科学创新学者峰会”上,孙博民向第一财经记者提供的最新临床数据显示,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脑病中心,截至目前已完成40余例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患者,其中20 30例患者已达到术后完全手术, 其他患者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脑“磁波刀”**,又称“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MRGFUS)”,集聚焦超声和磁共振成像于一体,利用磁共振图像引导和超声聚焦能量的热效应,实现对目标的生物破坏,实现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无创脑机连接。
2024年,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其用于治疗“磁刀”**药物难治性特发性震颤和以震颤为主的帕金森病。 目前,“磁波刀”在难治性抑郁症、强迫症、神经性厌食症等精神疾病中的应用在我国也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磁波刀对精神疾病有很大的潜力**。
所谓“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就是达到“定位”和“热调节”的目的。 患者只需躺下,医生移动鼠标即可在患者大脑的神经核上找到定位目标,通过外部设备将具有一定参数的超声刺激输入到目标上,即可完成。
目前,精神病患者对药物**的长期依赖,不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和耐药性,还意味着患者将永远在跷跷板上摇摆不定,症状经常复发。
然而,随着神经调控手术进入“精准无创”时代,多种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有望找到特定的神经生物标志物和刺激靶点,获得症状乃至疾病明显改善的可能。
在孙博民看来,精神疾病是磁波刀最具潜力的应用领域。 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精神疾病的临床需求未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与药物管制相比,无创手术在难治性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睡眠障碍等疾病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以抑郁症为例,今年9月发表在《中国慢性病防治》上的一篇研究文章显示,抑郁症是全球最常见的致残性疾病之一,估计全球患病率为264亿。 中国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68%,患病率为 36%,其中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和12个月患病率达到3例4% 和 21%。
同时,并非所有患者都能接受规范,即使他们接受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有良好的效果。 大约 50% 接受一线抗抑郁药**治疗的抑郁症患者未达到缓解,大约 2-3 名患者需要进一步序贯**才能缓解症状。
今年4月,上海瑞金医院发布的脑科学领域难治性抑郁症研究结果显示,利用脑机连接调节神经,重度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平均改善了60%以上。
孙博民此前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当患者的症状开始好转时,神经系统抑郁回路的慢波频段内的能量就会上升,“这可能是抑郁症状发生变化的征兆,也叫'生物标志物'。 ”
他进一步告诉记者,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种疾病的综合症,在大脑的神经回路中具有多个**靶点,而脑起搏器**(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在过去几年中都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在生物标志物被发现后,在使用侵入性非侵入性设备刺激神经元时,还有另一个业界一直关注的风险点:当外部刺激停止时,疾病会**吗?反复刺激会损伤神经吗?
2024年,孙博民团队完成了全球首例使用具有脑机接口功能的脑起搏器,通过多靶点组合刺激**抑郁症的神经调控手术。 在术后两年的随访中,孙博民发现,患者虽然有一些轻躁狂症状,但与既往有自杀倾向的重度抑郁症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
但他也提到,脑起搏器是可逆可调的,创伤小,但不能达到最佳效果,当外部刺激停止时,病情的改善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需要长期的术后管理同时,作为一种侵入性手术,如果电极刺激的参数偏离,结果通常是不可逆的。
由于仍需开颅手术,DBS与早期毁容相似,不可避免地存在颅内出血的风险。 数据显示,在DBS**中,颅内出血率约为1 200。 这也意味着,当一家医院每年进行四五百次心脏起搏器手术时,总会有一两个出血患者。
年轻和精神敏感的患者(与抑郁症患者相比)对创伤的抵抗力更强**,凝血功能差的患者对DBS的耐受性较差**。 孙博民补充道。
孙博民说,聚焦超声(磁波刀)可以算是一种“准损伤**”,如果真的治愈了,就不需要反复手术,持续刺激。 目前,在我们临床方案入组的患者中,对于没有明显改善的患者,可以在一段时间间隔后继续通过聚焦超声进行神经调控,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孙博民说。
除了聚焦超声外,还有另一种利用非侵入性脑机移植治疗精神疾病的物理手段,即经颅磁刺激(TMS)。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内科中心主任、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原所长李永杰告诉记者,TMS**的效果是不可持续的。 随着电磁场刺激的消退,患者可能会在手术结束后的一两周内重新**,这表明需要重复 TMS**;此外,经颅磁对大脑皮层的影响较好,对大脑深部的效果较差,而聚焦超声可以“穿透”颅骨并“到达”脑神经核深处,聚焦于病变消融的特定目标。 业界对后者的期望更高。
磁波刀上市多久了?
虽然临床效果初见魄,但作为一项前沿技术,从临床试验到大规模商业化,在精神疾病**方面仍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第一个障碍是如何判断和选择合适的手术患者。 孙博民表示,药物无效、死亡风险高的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需要手术**。 然而,有资格诊断精神疾病的不是神经外科医生,而是精神科医生,精神科医生仍然对手术**精神疾病有顾虑。
在我看来,神经外科仍处于探索的早期阶段。 北方一家精神病院院长告诉记者。 他还提到,虽然近年来我国精神疾病的医疗需求明显增加,但精神科医生的数量并没有明显增加。 此外,精神科医生的资格水平低于其他科室,无论是专科医生还是综合医院。 例如,不同的医生可能会对同一患者是否患有重度抑郁症做出不同的判断。
患者的颅骨密度也会影响患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孙博民提到一类案例,当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的颅骨较薄时,超声波穿透颅骨后,可能会发生散射,因为“跑来跑去”的超声波不能加热到50以上,最后只能对这样的患者采取其他最好的措施。
此外,作为高价值产品,较高的装机容量和**成本也会影响患者的可及性。
磁刀起源于以色列创新医疗技术公司Insightec,该技术在2024年被《时代》杂志评为年度50项最佳发明之一。 2024年,“磁波刀”用于“临床难治性特发性震颤和以震颤为主的帕金森病”适应症在中国获批上市。 同年,本土企业自主研发的“磁波刀”也进入临床阶段,但相关器械产品的适应症集中在肿瘤领域。 上市3年来,国内装机单位数量并不多。 根据医疗卫视最新数据,目前在北京、广东、河南、上海共安装了6台机组。 据第一财经此前报道,**的成本超过10万元。
医疗卫视中国区总经理邱鹏告诉记者,在中国,高价值的创新医疗器械是大规模商用不可或缺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磁波刀”方法在我国的推广还需要更多国产化和进口的磁波刀设备在国内注册上市,以及“磁波刀”在精神、肿瘤等疾病领域的适应症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