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原始陶瓷的“重生”,是点燃瓷器文明的第一把火。 从现有考古资料来看,原始陶瓷始发于距今2024年的新石器时代,主窑如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等,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甘肃等黄河流域。 到公元前16世纪商朝中叶,中国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之后,是从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是从印刷硬陶发展而来的。 现在看来,在釉层的胎体和烧制过程中还是粗糙的,烧成温度也低,古朴典雅,土与火融为一体,呈现出原始和过渡的基本元素,所以这个时候的陶瓷一般都叫它"原瓷"。
虽然原始瓷器出现得很早,但陶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主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直到瓷器生产技术得到极大的改进和普及,具体到三国晋代和南北朝时期,瓷器才在许多方面取代了陶器,逐渐取代了金属和漆器,成为重要的家用器皿和一些具有艺术价值的陈设。
自商、周以来出现的原始瓷器,在秦汉时期经历了很大的变化,最后在东汉中后期逐渐成为成熟的早期青瓷。 这种情况的出现绝非偶然,其根本原因是技术条件的进步。 战国时期,陶瓷工艺不断改进,瓷土经水洗粉碎,器皿采用轮法成型,因此壁厚均匀,形状规则。 此外,由于烧成温度的不断提高,窑炉温度已经超过1100°C,烧瓷的条件已初具规模。 然而,秦汉时期的战争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制瓷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了近200年,直到东汉中后期才再次出现成熟的瓷器。
表面有铅釉的陶器出现在西汉中期左右,并在东汉开始盛行。 器皿种类繁多。 用普通粘土做轮胎,多做红陶色。 采用轮毂手工成型、粘接等方法成型;它装饰有雕刻、堆叠、成型、印刷和粘贴。 图案上装饰有绳纹、水波纹、链纹、草木、人舞、龙、虎、红鸟、猴子、熊、鸟、云等。 其内容的广度和线条的流畅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有些精致而机智,而另一些则宏伟。 表面为上釉,釉色有深绿色、浅绿色、赭石色、黄釉色、酱褐色等,有单色釉、复合釉,釉色清澈温暖。 釉陶可以在800°C左右的低温下烧制,主要是因为釉料中含有大量的铅。
东汉初期的早期青瓷一般以绿黄色或黄绿色釉上釉,故统称为“老青瓷”。 烧成温度在1260-1310高温之间,容器表面通体上釉,釉层厚,光泽度强,轮胎釉结合紧密。 其造型丰富多彩,形式各异,常见的有碗、碗、盘、碗、盆、垫、锅、壶、铃铛、砚台、锅和五连罐。 最常见的是四系列罐子,口直圆嘴唇,底部平坦,腹部鼓鼓,肩圆。 肩部和腹部之间有四边形或六边形等距。 东汉瓷器的釉色为青瓷和黑瓷。 青瓷器皿的胎质比较细腻,吸水率低,有一定的透光率。 其釉层透明,釉面优雅有光泽。 它的装饰图案装饰有绳子图案、水波纹和粘贴的店头。
东汉蓝釉雕花串纹双系瓷壶。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温馨说明:我们尊重并感谢原作者,所有没有作者姓名的文章都是因为找不到作者而造成的,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版权问题,请告知原作者或同行,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本刊发表的类似微信***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谢您的合作!